回信望愛

基督教信仰與民主法治
作者/陳韻琳
 
  這篇文章我主要是處理基督教信仰對民主法治的意義。我必須要先說明的, 就是我從不認為信仰對任何文明或制度具有唯一的貢獻。文明制度往往是歷史演 變過程中漸漸生發出來,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務實需要。信仰的意義,是在於它 內在是否具有可以「回應」「強化」此需要的潛質。信仰若有內在潛質,在回應 文明與制度過程中,就會對此文明制度產生推撥的助力,否則就會出現混亂。所 以信仰應當是文明體制的貢獻「之一」。

  但在信仰的回應過程中,也有可能導致信仰自我催毀的世俗化過程,信仰是 否能在此世俗化過程中重建,就要看篤信者是否能洞見信仰的核心,而在不危及 核心的立意下,重新詮釋信仰對當代想言說的文本話語。這個過程,往往是神學 家的工作。

一、基督教信仰對民主法治蘊含的潛質



  就基督教而言,其信仰核心是上帝的救贖,在十字架上成全的愛與正義。所 有委身信仰的人,都需終生想辦法活出十字架的正義與愛來。但十字架並不僅是 一個歷史事件,還是一個上帝裂天而降的超歷史事件,因此十字架又具有「末世 盼望」的內涵,也就是說,現世一切在未到末世之前,都稱不上是完滿的狀態, 都仍具有可以批判的空間。而其批判的準則,還是回到對十字架正義與愛的詮釋 與理解。

  對正義與愛,基督教信仰表達出來的是一個弔詭性的思想,那是一個可以不 斷重新理解重新豐富的義理。譬如跟權力最有關係的弔詭性思想是:

  「想要得權柄,就要捨己,權柄之愛,就是捨己之愛。」

  這義理當然可以重新豐富詮釋到末世,但顯然這倫理乃是個人秉持各自的信 仰深度而遵行的法則,當社會漸趨複雜以後,如何把十字架之正義與愛,變成一 種社會制度,就成為神學家與社會學家法律學者的難題。

  基督教信仰對這樣的摸索過程,所能給的回應就是:

  1. 人人都有罪。制度必須採行制衡。走法治不走人治。
  2. 先知秉持十字架原則,而有的不怕迫害的批判原則。
  3. 人人神前平等,因此訂立制度,盡量保障平等,才是正義與愛的實踐。

  這些觀念顯然有助於推波助瀾民主運動的過程,因此公允的說,基督教信仰 是民主法治的貢獻者之一。

  針對民主法治,眾多神學家中,我相當推崇來因霍爾德•尼布爾的神學詮釋 ,他將十字架愛與正義的核心,透過「人的本性與命運」「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 社會」和「基督教倫理學」表達出來。本文很多觀點,都相當受他的影響。

二、基督教信仰中的批判精神



  我在「倫理治世」一文中,曾提過中國之君既為政治之首,又為宗教之首, 成為天地人之樞紐,對中國專制政權與倫理治世的影響。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基督教之前身猶太國家(註),就發展出一種三鼎制衡 的批判體制。它的方式是以信仰核心批判政治倫理,但其信仰體制中又出現先知 體制,用以批判信仰墮落成偽信仰。

  按猶太歷史的記載,在從部落發展成立一正式國家之初,一樣有過政治之首 企圖也成為宗教之首的危機局面,但這舉族信仰上帝的國家,相信這個預備要接 手宗教領袖的君王掃羅,被一個從天而來的上帝干預阻止了。上帝將此舉斥之為 「僭妄」。從此,猶太國家宗教歸祭司,政治歸君王。

  但分離君王與宗教祭司系統,並政教分離的同時,又出現了「先知系統」, 這先知系統,超越政治體系與宗教體系之外,成為一種批判的聲音,批判政治, 也批判宗教的表裡不一。

  儘管猶太史上的先知傳承,因其批判政治與宗教,而被政治宗教聯合逼迫的 ,比比皆是,但先知批判系統一直存在。

  耶穌出來傳教之初,猶太人以為耶穌的使命,應當是把猶太人的政治局勢重 新復興起來,作羅馬帝國之上的君王,結果耶穌第一件做的事,卻是批判猶太人 的宗教早已背乎上帝的公義慈愛與良善。

  而耶穌在世,也繼續確立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的政教分離政策,並先知的 批判系統。耶穌的十字架事件,從表象來看,正是宗教界又一次的利用政治界進 行宗教的迫害。

  儘管如此,批判精神就這樣在基督教信仰核心中,在現世扮演重要的角色。 先知的批判,一直是維持著信仰核心的準則的,那就是釐清政治的不義,宗教的 偽善,歸回現世不管在人心或在制度上應具有的正義與愛。

註:
  基督教與猶太教這兩個宗教最後終因耶穌的受難而分道揚鑣,因為猶太 人無法接受作寶座為王的上帝,竟成為受苦的僕人(指耶穌上十字架的 事件),因而拒絕了耶穌,因此猶太人的信仰核心中也沒有十字架事件 ,受苦的神,與死裡復活的內容。

三、基督教批判精神的遭受壓迫



  基督教有兩個看似勝利,其實卻給墮落大好機會的歷史事件。

  第一件:君士坦丁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羅馬帝國開始之初,對其殖民地有嚴厲的軍事與政治的統管,當耶穌釘十字 架事件發生後,根據羅馬官方史家約瑟夫的記錄,基督徒竟然奇怪的復興起來, 他們堅決的說,耶穌十字架事件後,發生死後復活的事件,並據此相信,耶穌是 上帝成為人,承擔受難之苦以使人得贖得新生的明據。

  因為當時的基督徒復興後,都很明顯的讓信仰對自己擁有委身的主權,所以 羅馬官方開始壓抑基督宗教迫害基督徒,根據官方記載,當時的基督徒成為娛樂 的工具─拿去餵獅子,百姓與行政首長都觀賞著囚徒被一塊塊慢慢的撕裂的過程 。

  被迫害近三百年後,西元 313 年,基督教史改寫。原因是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 皈依基督教,並宣佈基督教為國教,規定全民普信基督教。從此結束基督教被迫 害史,也展開基督教史漸趨墮落的過程。

  第二件:在長期的政權教權爭奪戰中,教權勝利,對政權有統管權。

  這歷史事件的象徵作為,發生在西元 751 年,教皇鮑尼法斯為法蘭克王丕 平加冕,這是教會史第二次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

  所有認為教會不合義理而出來勸諫的批判者,多半遭到「信仰異教」的處置 被燒死。

  馬丁路德出來改教之所以成功,其實是政治勢力又大到可以與教權抗衡,所 以才會成功。當時歐洲長期的封建制度漸要結束,民族國家漸漸興起。因此,所 有支持改教的教會,都為生存依附某個國家君權,君王也盡量保有「打宗教令旗 行擴張地土之實」的權利。這是歐洲長期宗教戰爭的淵藪,也是清朝傳道士入主 中國的不智政策。

  馬丁路德改教,一樣是走先知批判回到信仰的本質的路線,人人在神前平等 ,教會之首一樣是罪人,一樣有其不義,因此人人都可以秉持先知精神,批判教 會,批判社會的不義。這才開始重返「三角制衡」的體系。

  這就可以說明,為何民主國家最初的發生,都是在新教,而不是傳統天主教 的國家,就連美國,立國晚,民主建立,卻比很多歐洲國家還早而穩了。

四、對台灣的基督教界的把脈



  我前文曾說,信仰回應時代的過程中,一直有世俗化的危險,需要神學家持 守信仰核心,不斷詮釋信仰核心的話語。

  但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個派別,因著對信仰世俗化的恐懼,和重新詮釋的困難 ,而走上「基要主義」的路,他們抗拒對話,抗拒與變遷社會的接觸,將一切對 話與接觸的過程,都視為墮落。

  但很不幸的,這一派別卻是最早進入華人世界的派別,於是造成早期的華人 基督徒,都「與世無爭」,活在自己的教會圈子內,甚至把批判社會的其他基督 徒的聲音,都斥為墮落。

  除了我相當佩服的早期的受迫害的長老會,其實非常大比例的基督徒並沒有 發出批判現世的精神。這對倫理治世一元化的華人文化,其實就是變相的「結構 共犯」。因著這種信仰模式,也欠缺批判政治的訓練,把「認同某一政治黨派」 等同於審視「信仰純正與否」的觀念,在早一輩基督徒中比比皆是。

  我這樣說絕對沒有誇張,因為我本人一直在這種「純正的教會體系」中生活 ,我是抽身出來批判自己的教會,若我的文字被長一輩看到,其實對我個人是很 危險的。

  幸好我活在年輕人當中。年輕一代的基督徒,已經醒覺到信仰疏離於社會之 外,對自己的信仰,對社會,對教會,都是一種危害。

  先知批判精神,不只對準社會,也對準教會,對準偽善的信仰。這是年輕一 代基督徒需承擔的重責大任。而信仰不管用怎樣的話語來對話來宣講,能真正認 識,也越來越認識,信仰中寶貴的核心內涵,也是年輕一代基督徒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校園福音團契傳道人、作家)


 
饒恕與寬容     前期文章索引

 
 
徐敏雄專欄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之間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