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中國人需要基督
作者/朱世平
 
  中國人有豐富的文化傳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讀過孔孟的著作,但儒家的文化 都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裡頭,定義著中國人的倫理觀、價值觀和政治觀;她塑造出 我們理想的家園、人際關係、社會道德及人生的目標。

  中國人骨子裡有一種堅毅刻苦的精神,叫他們能勝過環境的不順、忍受暫時的 羞辱,去完成自己人生的目標;這種奮鬥的動機,不一定是出於自私和尊大,乃是 緊緊連結著自己的根源:國家、宗親、父母和家庭。為著完成更大的善、為著家人 能同享成功的果實,不惜作出個人的犧牲,去回報親人的厚愛和期望。所以當自己 能達到個人的成就的同時,又完成了國家、宗族和家庭的責任,中國人的人格就在 道德上、恩情上和社會貢獻上得著實現,他就完成了個人存在的意義。

  中國人這種人生目標和實踐生命的方式,叫我們對生活有一種務實的精神。因 為人生的目標既是要完成人倫的責任,帶給個人、家庭、社會福祇,而這些福衹也 不外於更好的生活、更和諧的人際關係、更有道德的社會;人生就朝向這些人本的 目標進發。加上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所以眼前的才是最實際的。

  因此,很多中國人對宗教也是採取一種務實的態度。有的覺得宗教是玄學,只 會帶人離開現實,有礙實踐人生責任,因此直覺地拒宗教於門外;有的覺得宗教能 助一臂之力,完成人生目標(求財、求福、求健康),因此宗教是否靈驗是最重要 ,因為靈驗的宗教最實際的;又有的覺得宗教能帶給人心靈的安慰、解除人生的痛 苦,在完成人生艱苦旅途中,讓人有一個可憩息的角落,因此那個宗教給他最大的 慰藉,就跟隨那個,因為心靈的感覺也是很實際的需要。

  這些對宗教的看法,是由唯物主義作起點,以人本主義為終點;始終眼前的才 是真實的,完成個人的成就才是最終的目的。在這過程中宗教成為人的工具(或障 礙)去完成目的。因此「埋頭苦幹」成為中國人的美德!因為哪有比無宗教信仰又 「埋頭苦幹」的中國人更務實呢?

  可是我們把這個「傳統美德」照單全收之前,也應把這人生觀放在「務實」的 角度去檢查。固然生活、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是重要的,但這是否就是人生現實的全 部?今生固然重要,人靈魂的歸宿在那裡?是否真的「人死如燈滅」?一句「未知 生,焉知死?」是否就可抹去人生必然的一關?面對人生最後的一扇門,抱著「不 可知」態度的中國人其實完全沒有答案。

  有人就借用佛家功德輪迴觀,幻想今生苦幹的所謂功德能抱著他們跨入死亡。 「苦幹」的中國人懂得為今生福樂籌算,卻不知如何面對人生死亡的現實。我們務 實地為生存的現實預備:事業、房屋、兒女教育、健康保險、退休生活。卻沒有務 實地對待死亡的現實。只「埋頭」把死亡現實當作不可知又不重要的東西。

  基督教的出現,正向這中國人以為理所當然的人生觀挑戰,並提供了答案。創 造天地的上帝在人類歷史中出現,打破了唯物主義的夢,超自然地啟示了上帝自己 ,叫人知道除了眼所能見的物質世界外,上帝是真實的存在。祂甚至成為了人的樣 式,從嬰孩呱呱落地開始,與人一起生活,經歷人間種種甜酸苦辣,認同了人類的 奮斗和痛苦,並且從死裡復活,親自從死亡這扇門的另一邊回來,把死亡的現實轉 化,透過祂可把有限、虛無的人生,帶到一個豐盛、永恆的境界。

  神來到人間,啟示了人生的現實,不光只有今生的道德和物質生活,更有一個 人神互動、更遼闊的現實。這個更大的現實:神存在的現實,肯定人道德的追求, 使終極的公義、意義和價值有根有基的來到人間。

  忙著生活、忙著幹活的中國人,需要耶穌基督的恩典,透過祂得到勝過死亡的 把握,回復人神和諧的關係,讓上帝來指引和肯定自己向善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現任美國德州奧斯汀海德公園華人浸信會牧師
本文作者朱世平牧師為奧斯汀德州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南卡州立大學國際貿易碩士,在香港從商八年,再完成神學碩士。

海德公園華人浸信會網站


 
從大歷史看總統大選      前期文章索引

 
 
徐敏雄專欄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之間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