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從馬其頓到安提阿 ── 速寫台灣宣教史
作者/魏外揚
 
  一八六○年九月下旬,駐廈門的英國長老會宣教士杜嘉德,來到台灣。 他從淡水登岸,逗留了幾天,並訪問過艋舺。此行,他深深被台灣的美麗所 吸引,也為搶救台灣人靈魂的需要而著急,因而他在返回廈門途中,就迫不 及待的為台灣發出「馬其頓的呼聲」,寫信要求母會將台灣列為新的宣教工 場。這封信揭開了近代台灣宣教的序幕,值得摘錄其中的片斷於此:

  「跨過海峽,仍通行著同樣的語言,這是很不平常的現象。在中國大陸 ,往往隔了一百哩,語言就不通了。因此,我們耳中似乎聽到一種強烈的呼 聲:『請過來幫助我們』,直到上帝的福音在這裡發揚光大起來。」

  五年後(1865),馬雅各來到台灣,再過七年(1872),馬偕來到淡水 ,分別展開了台灣南部與北部的宣教大業。馬雅各因為健康出了問題,迫使 他回英國養病,前後兩次駐台時間僅得八年,然而他念念不忘台灣的事工。 台灣第一台排字印刷機就是由他奉獻的。馬雅各的兩個兒子,在父親鼓勵下 ,也都成為來台的醫療宣教士。這三位醫生在台服務的時間,加起來約有九 十年之久。

  馬偕娶台灣女子為妻,兩位女婿也全是台灣人,這更是完全認同於台灣 本地的表現。他不但是台灣北部的宣教先鋒,也是全加拿大地區首位來台的 宣教士,在他來台九年後第一次回國述職時,已在台灣北部胼手胝足地開拓 二十間教會,而且每間教會均有本地傳道人牧養,這樣豐碩的結果,在異文 化的宣教史上並不多見。

  二馬之後,來自英國、加拿大的宣教士絡繹不絕,據「台灣基督長老教 會百年史」(1965)一書的附表統計,由英國長老會差派的教士有 35 位, 女教士有 21 位;由加拿大長老會差派的教士為 25 位,女教士亦為 25 位 ,如此合計共有 106 位。 其中,任期最長的是巴克禮,在台灣整整一甲子 (60年)。他曾創設神學院、推行白話字、創辦教會報、重譯聖經、增補廈 英大字典等,事蹟不勝枚舉。

  其他如甘為霖、安彼得、宋忠堅、吳威廉、梅堅霧、蘭大衛、廉得烈、 劉忠堅、滿雄才、偕叡廉、沈毅敦、明有德、孫雅各等教士,以及文安、朱 約安、萬真珠、盧仁愛、烈以利、林安、吳阿玉、杜道理、和為貴等女教士 ,每一位都獻身台灣三、四十年以上,分別在南北兩地的佈道、醫療、教育 事工上,留下佳美的腳蹤。

  馬偕在北部的拓荒十分成功,英國籍宣教士們在南部的拓荒也交出漂亮 的成績單。據「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百年史」一書所記載,台南宣教區的 成立(1865),年代雖然在廈門(1851)與汕頭(1856)兩區之後,教會的 增長卻遠非兩區所能及。以一八七四年每週參加主日崇拜的聚會平均人數為 例,台南是一千九百人,廈門是一千五百人,汕頭是四百七十五人。可見, 當時台灣並非福音的硬土,也證明來台宣教士們皆一時之選,具備多樣恩賜 與堅強的心志。

  就以「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百年史」的作者萬榮華為例,他出身劍橋 大學數學系,精通足球、體操、游泳等運動,來台灣接掌長榮中學,使其成 為落實「全人教育」的典範,為台灣社會與教會培育出眾多人才。更難得的 是,他在返回英國之後,他接受母會的徵召,負責撰寫一部紀念海外宣教屆 滿百年的史書,結果不負眾望,如期完成。

  來台宣教士們的勇敢與堅定,在一八九五年台灣命運丕變之時,尤其表 露無遺。這一年,台灣義軍奮起抵抗,經歷數月之久,始告失敗。就在風雨 飄搖、前途未卜之際,英國長老教會史無前例地一口氣差派三位宣教士來台 ,他們就是蘭大衛、梅堅霧與廉得烈,後來每一位都在台灣留下不可磨滅的 宣教貢獻。

  此外,台灣的局勢也沒有耽誤馬偕的行程,他照著原定的日期,結束第 二次述職後,即乘風破浪、趕回台灣。在「台灣遙寄」這部書中,馬偕記下 了當時的心情:「我們毫無畏懼,萬王之王大於日本天皇,祂必掌管一切。 前途會有困難、危險和試煉,但是台灣已經屬於耶穌,上帝的旨意必然成就 。」

  日本統治台灣的前期,對於宣教士頗為禮遇,對於教會也相當尊重而少 有干涉。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對於來台宣教士的 態度轉趨猜疑與敵視,甚至派員加以監視,多方刁難,終於在一九四○年底 之前,迫使所有在台的西國宣教士全部離去。其中,兩位女宣教士林安與杜 雪雲,輾轉滯留於南洋一帶,最後遭日軍監禁,先後病逝於蘇門答臘的集中 營裡。杜雪雲原是長榮女中的教師,該校校園中的「紀念禮拜堂」,就是為 了紀念她而建的。

  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即而大陸變色、政府遷台,短短幾年中,台灣呈 現了混亂而危險的局勢,一直到一九五○年代才逐漸安定下來,而一九五○ 年代也成為台灣宣教史上的黃金年代。許多撤出中國大陸的差會,紛紛將財 力與人力轉移到台灣,而由大陸遷來的上百萬新移民者,普遍帶著一種惶恐 、挫折、悲傷及無助的心情。這是福音種子所尋找的田地,願意在他們中間 耕耘的差會,都可以看到預期的豐收。

  據史文森的統計(1979),在這十年中進入台灣的差會,為數多達三十 九個,佔 65%;在這十年中設立的神學院有八所,佔 40%;開拓的教會則佔 受訪教會的 32%。這些數據,都足以說明這十年確是台灣宣教史上的「黃金 十載」(Golden Decade)。

  沒有確切的數字告訴我們這十年中,進入台灣的宣教士究竟有多少,但 我們可以肯定其中不乏開山型的人物,他們構成了台灣宣教史上最精銳的一 支部隊。以下從筆者個人有限的資料與了解內,舉出幾位人物以及與他們有 關的事工。

1950年來台彌迪理•台南神學院
1951年來台賈嘉美•基督書院
羅惠霖•浸禮聖經會
彭蒙惠•救世傳播協會
1952年來台柯理培•浸信會神學院
毛克禮•台灣神學院
姚如雲•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韓寶璉•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柯饒富•翻譯太魯閣語聖經
1953年來台戴永冕•聖光神學院
薄柔纜•門諾醫院
吳揚道•主日學協會
魏得凱•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謬學理•內地會,協助校園團契
1954年來台榮耀秀•錫安堂
畢嘉士•屏東基督教醫院
1955年來台戴紹曾•中華福音神學院
明雅各•浸宣神學院
1956年來台貝德芬•山地伯特利聖經學院
1957年來台棣慕華•台大植物系、貴格會
戴德森•嘉義基督教醫院
1958年來台歐保羅•東海大學
馬頌平•美南浸信會(作者注:為作者施洗的牧師)
1959年來台羅慧夫•馬偕醫院

  當時來台灣的宣教士們,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心盡力,也注意到 會增長,並且共商佈道大計。他們編印了好幾次英文版的台灣基督教年鑑 (Taiwan Christian Yearbook) ,為這些年間的工作留下珍貴的記錄。

  除了平地教會欣欣向榮之外,山地的教會在戰後更有驚人的增長,被譽 為「二十世紀的神蹟」、「山中的五旬節」、「比傳奇更奇」( Stranger Than Fiction)。幾乎村村都有禮拜堂,好些村子的基督徒比例高達百分之 七、八十,長老會、循理會、真耶穌教會等團體,都向山地投入大量的宣教 資源。花蓮的門諾醫院(一九五四年建立)、埔里的基督教醫院(一九五五 年建立)等,當初主要也是針對原住民的需要而設立。

  多麼令人興奮、嚮往的五○年代!這也難怪曾任駐美大使的董顯光弟兄 ,在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一書(原著為英文)中,會 發出如今看來是過於樂觀的預測:不出半個世紀,台灣將成為一個「基督之 島」(Christian Island)。

  回顧這段西方差會所主導的台灣宣教史,耳際不禁再度響起戴紹曾牧師 在多年前的呼喚:「中國人,你在那裡?」或者,更切身地,應該是問:「 台灣人,你在那裡?」台灣擁有全球華人教會中為數最多的堂會,但是所差 派至海外的宣教士數目卻不成比例,至今連百人大關都無法突破,距離兩千 年福音運動所設定的兩百人目標,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當年,內地會在兩年內(1930-1931) 徵召兩百人來中國的目標,不但 如期達成,而且還略有超過,一共來了二○三人!讓我們付出更多的禱告, 期待這樣榮耀的歷史也能在台灣眾教會中重演。

  一百三十多年前,台灣發出「馬其頓的呼聲」,杜嘉德聽見了、馬雅各 聽見了、馬偕聽見了,從那時候到今日,大約有一、二千人聽見了,而且飄 洋過海過來幫助我們。今天是我們從馬其頓轉為安提阿教會的時候了,但願 台灣不僅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也成為「亞太宣教中心」,承擔起更多更 多普世宣教的責任。

本文作者為台灣中原大學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講師
本文原刊載於「海外宣教」雙月刊 1996.11.,中信月刊社發行,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本中心刊登


 
復活?神話或事實?      前期文章索引

信望愛兩千年復活節專輯
 

 
徐敏雄專欄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之間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