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基督徒在哪裡?
(三之二)從行動與信念角度的檢視

作者:徐敏雄

  相信大家都看到,台灣許多大小災難中,在最前線支援災民的不是 政府機關、不是基督教團體,而是慈濟功德會的成員。

  看到這樣的情況,固然為那些災民鬆了一口氣,因為慈濟照顧了他 們最迫切的需要。相對來看,基督教界一片檢討聲浪,或是有為基督教 在媒體上曝光率低所造成的「誤解」辯護的。

  在此,我想沒打算去辯解基督教是否出了多少事情?而是要從對信 仰的根本認知與詮釋,也就是從「行動」與「信念」的角度,來思考基 督徒如何看待自身與佛教或其它民間團體的社會服務。

  就我所知,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很多都不是「標準的」佛教徒,也就 是說,他們的行動與聚會的教導並非是根據詳細地佛經查考,而是從證 嚴法師的簡短智慧話語去採取行動。另外,許多人也還沒有「皈依」佛 門。當然,其中「輪迴」與「福報」也可能是會眾行事的考量之一,有 些會眾去從事服務工作是希望自己能夠積功德,但不可否認的,也有許 多人是為了為台灣「造福田」。

  簡單說,就是希望從大社會的層面,改正人心的敗壞,讓台灣這塊 土地充滿愛與關懷。至於改正的方式,就是透過傳遞證嚴法師的智慧小 語,和信徒的實際參與社會服務,讓社會大眾感受到那份愛。從這點來 看,慈濟功德會的「行動」對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影響,比實際的佛教教 義(也就是「信念」)大得多。

  至於台灣的基督教講究的是「因信稱義」,許多福音派的教會或學 校團契的聚會內容以查考聖經、生活分享、生涯規劃專題、福音聚會、 佈道會等,具有「屬靈」性質的聚會內容為主。相對而言,社會關懷、 社區服務參與的聚會內容是相當稀少。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多數福音派教會傳遞福音的方式與實際的團 契與教會生活都是集中在個人、團體、家庭、學校、教會,但是走出教 會、家庭、學校後的教導與信仰反省顯然較少。無論是在學校的學生信 徒,或是教會中的社會青年,大家都很習慣「禱告」、「查經」、「個 人關懷」等信仰模式。因此,偏向福音派的基督徒相信,基督徒的「信 念」對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影響,應該比實際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參與(也 就是「行動」)之影響大得多,也必須強調前者甚於後者。

  若從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民眾來看,我們姑且假定大家對於內在愛 心的重視程度高過於捐款的數目、實際進入災區的人數等等外在的表現 ,簡言之,大家重視的是那份心。但是,深藏在心中的感動與愛心外人 如何得知呢?以社會學的用語來說:「我們如何得知人類的意念?」相 信多數人的判斷根據還是會從外顯的「行動」來衡量。

  所以,網路或各類媒體上對於有錢人或公眾人物的捐款會有許多不 同的意見,而且多半是道德歸因。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視以外顯行為改 變社會的宗教團體,自然會比強調意念更新的團體容易受到大眾的肯定 。

  因此,假若基督教真的是只片面強調「因信稱義」,那麼實在不必 要理會外人或其它宗教團體的比較。因為,基督教既然是個正信宗教, 就應該是它所應該是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人類的指指點點而有改變教義 。但是,假若基督教除了「信念」更新之外,也強調「行動」實踐,那 麼無論是其它宗教團體或社會大眾怎樣誇讚基督教,基督徒都必須深切 地反省。

  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佛教或民間信仰的團體因為「累積功德 」的動力,會促使他們比較樂意投入關懷他人與社會的工作,因為所作 所為都是記在他的「功德銀行」中,一分一毫也跑不掉(當然前面也提 到,許多人從事關懷並非一味地要求功德〉。而基督教會與信徒因為片 段強調「因信稱義」,使得不少基督徒認為信仰就只要信靠上帝就可以 了,因為救贖已經獲得,無論是否從事社會關懷,這份救贖還是他的。 所以,對於社會關懷的實踐就不會向一些累積功德的宗教一般強烈。

  基督教是不是指強調「領受恩典」而沒有「社會實踐」?基督教是 否只強調「信念」而沒有「行動」?如果是的話,基督徒實在沒有必要 去理會外人對不同宗教所進行的比較,因為這就是基督教。如果不是, 那麼我們就該調整缺乏實踐的偏差信仰詮釋,讓正確整全的信仰真的成 為我們生活的準則。 (本文作者為台灣師大社會教育所博士班研究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督徒)


災難中基督徒在哪裡?
(三之一)
災難中基督徒在哪裡?
(三之三)
照祂形象 前期文章索引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1999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