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憩》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复活》--灵魂悔罪的求道之旅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托尔斯泰在六十耳顺之年开始写作《复活》这本书,经过十年的苦思蕴酿,终于将单一人物的真实故事,转变成格局闳大的长篇小说。

◆从纯洁到堕落

故事一开始即引用福音书的经句,预示作者试图传达给读者的讯息:饶恕、自省、谦卑,接着就开始详细介绍男女主角大略的生平与性格。

聂赫留朵夫是贵族阶级,年轻时充满淑世的理想,对女主角卡秋莎(又称玛丝洛娃)怀抱纯洁的爱情;但是在进入军队服务之后,逸乐的生活让他听从欲望唆使,诱奸了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因此灰心丧志。他们的孩子生下不久便因为照顾不周而死亡。卡秋莎原本想要找正常的工作养活自己;然而,雇主却往往想要染指她的美色,她只好被迫一再离开,最后她发现:

「低声下气去当女仆,但这样就逃避不了男人的纠缠,不得不跟人临时秘密通奸;或者取得生活安定又合法的地位,就是进行法律所容许且报酬丰厚的长期性公开开奸。她选择了后者。」

卡秋莎的出身背景和往后的遭遇,的确让她很难选择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托尔斯泰也点出卡秋莎有一些根本的性格问题,例如不愿吃苦,随着本能思考行事等,而社会败坏的风气更助长她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使她自己选择成为妓女。

在现实的社会中,卡秋莎并不是特例,托尔斯泰在陈述男女主角的生活之际,没有忘记改变视角,由微观个人生命苦乐转为宏观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甚至探讨人类必须面对的信仰议题。

「千百万妇女过着这种生活,不仅能取得关心公民福利的政府的许可,并且受到它的保护。最后,这类妇女十个中有九个受着恶疾的折磨,未老先衰,过早夭折。」

◆踏上复活之旅

卡秋莎后来因为涉及富商被毒杀身亡的命案,被带上法庭,聂赫留朵夫刚好是陪审员之一。由于陪审团的失误,原本无罪的卡秋莎被判到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

为了弥补往日和误判的过错,聂赫留朵夫四处奔走,在漫长的过程中,他省思自己和整个国家的罪恶,并且尝试分析出俄罗斯社会腐败的根源及解决之道。

卡秋莎在前往服刑的途中,也认识许多和她过去在卖笑生涯中所见到不同的人,她开始了解到,除了生存之外,生命中应该还有更高层次的信念值得追求。于是,男女主角各自踏上属于自己的「复活」之旅。

◆扭曲的社会价值观

在法庭这个人性的大观园中,托尔斯泰火力全开,仔细描绘整个国家上下交相贼的恶形恶状,当权者迷信、贪杯好色、推诿卸责、矫揉造作、自抬身价……。作者要呈现的,就是整个国家虽然高举圣经,却又以背逆的价值观生活着的状态。

这些双手沾满血腥的人居然拥有审判他人罪刑的权力,托尔斯泰认为这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之一:

「他在法庭里带领人们凭着福音书宣誓,而福音书恰恰禁止人们起誓;因此,这项工作是不正当的。……他不仅从来不感到于心有愧,而且还很喜欢它,因为可以藉此结识许多名流。」

谈到监狱里徒具形式的圣餐礼拜:

「(司祭)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主要是十八年来他靠这种礼拜收入钱财,养家活口。」

托尔斯泰试图在小说中提出面对经济议题和道德议题时的解决方式,前者就是放弃土地私有制,成立公社,利润共享,寻找平衡激进社会主义的缺失。然而,他也很清楚地知道人性,既得利益者很难去放弃已经拥有的利益,理想是随时可以被否决的,这也是作者真实生活所面对的窘况:

「他不愿意违反自己的信念而占有土地。他既不愿意做官,又不能放弃早已过惯的奢侈生活。」

而后者的道德问题,聂赫留朵夫除了心里悔罪之外,他还要求自己在行为上做出相对的回应,包括:「不惜牺牲一切和她结婚,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为了赎罪,他什么都愿意做。」

无怪乎卡秋莎会怒斥他:「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

自行选择付上代价,是否等于罪恶得到救赎赦免呢?婚姻关系难道只是一种牺牲吗?托尔斯泰似乎是以苦行主义来做为他赎罪的方式,聂赫留朵夫眼见许多人因为贫苦而衍生出许多苦难,他怀疑:

「到底是我疯了,所以才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事,还是做出我所看到那些事的人疯了?」

于是,最后他只好将环节复杂的社会问题化约成:

「要克服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一旦实行这些戒律(而这是完全办得到的),人类社会就能确立崭新的秩序……在地上建立天国,也能实现。」

◆托尔斯泰的求道之旅

聂赫留朵夫似乎是托尔斯泰的另外一个化身。他年轻时也曾荒唐淫逸,地主身分和优渥的版税收入则是他亟欲抛掉的包袱;对照于同胞的贫困受苦,他无法安于自己的生活,改革社会制度也许可行,但是充满太多无法控制的变数,于是,宗教成为他最后能安抚内心矛盾的方式。

《复活》这本书不妨可以看做他另外的隐性《忏悔录》。他的忏悔,不像卢梭把自己的私生活完全暴露出来,让众人唾弃的同时,又不得不欣赏他的勇气,其中仍然带有自高自义的嫌疑;也不像圣.奥古斯丁有时过于沉浸在「忏悔」这件事上,想要在用力的忏悔中寻求信仰的真义。托尔斯泰的忏悔近似于圣经所记的:

「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七章18节)

终其一生,托尔斯泰都在挣扎当中寻找平衡点,而灵魂的洗涤与复活,则是他始终不变的盼望。

书名:《复活》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译者:草婴
出版社:木马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