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阅读》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尊重祷告的奥秘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某个基督徒聚集的场合里,曾经有一个画面困扰我很久。

一位新手爸爸带来刚满月的宝宝,给叔叔阿姨们抱抱、捏捏、疼疼,大家赞他又乖巧又漂亮,这位满心欢喜的爸爸说:「他真的很乖,都不吵,因为我们夫妇从怀孕就一直为宝宝祷告。」

他的话立刻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他的宝宝不太好带,还常常生病,他们夫妇花了不少心力在宝宝身上。我很困惑,难道我这朋友没为他的孩子祷告吗?他对那位新手爸爸的话又会作何感想呢?

             XXX

祷告 书名:祷告
作者:艾伦.魏斯曼
译者:徐成德、黄梓恩、应仁祥
出版:校园


畅销作家杨腓力为了写作新书《祷告》,采访了许多朋友、邻居、作家对祷告的看法和经验,如果他来访问我,我应该第一个会想到上面的例子。

我发现,对于一些事情的发生,人们的解读如果俨然他是上帝的行为分析师,我就会很敏感。「感谢主让我因事耽误而没赶上那班失事的飞机。」「感谢神保守我们九死一生逃出双子星大楼。」这样的见证实在很难让人不想到其他罹难的人,他们也祷告,但他们却没逃过一劫。难道神选择性地垂听祷告吗?而这样的见证对罹难者家属又情何以堪?

我的困惑,在《祷告》这本书里,被称为「回应不一致的困扰」,杨腓力不仅举了许多他所采访的例子,更指出希伯来书中强烈的对比:光是那些云彩般的见证人,就有人脱离刀剑、脱离狮子口,却也有人被锯锯死、被石头打死。

似乎在圣经里,上帝并不怕我们发现他的作为是何等地「不一致」。或者说,其实是我们自己从人的角度,定义了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孩子不哭闹是好事,孩子生病是坏事;九死一生是好事,罹难是坏事。然而,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却可能完全不是这回事,对他来说,他的回应是一致的,是我们不懂他的逻辑。
   对于这个困扰,杨腓力的结论是:「当我们献上祷告,毕竟需要心存谦卑感恩,而不是洋洋得意;心存爱,而不是操控,并且总是尊重环绕着祷告的奥秘。

我很欣赏一个朋友的说法,当他寻求多年的异象似乎渐渐明朗,他叙述上帝的带领如何愈来愈清晰的时候,最终却不忘补上一句:「如果上帝使一切顺利的话。」在逆境中,我们比较容易仔细寻求神的心意(主啊,祢为什么让这种事发生?);在顺境中,却急着用感恩赞美总结归档,而错过了上帝微小的声音。我愈来愈觉得,不要把话说得太满,不仅是尊重上帝,也是为自己和别人预留一些聆听的空间。


本文原发表于作者的部落格:一家五口
图片来源:校园网路书房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延伸阅读】:
不上教会可以吗?上帝会因此不爱他吗?
【小说】小月
祷告水管的通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