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抽象与真实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Dear 总是给人带来安定的 Joygiver

看到你对《拥抱神学》寓言的回应,真的非常感动。尤其知道你一从「育儿假」归队,就有满坑满谷的工作在等着你,还愿意百忙之中抽空回应,真是阿祥的好哥们^^

两颗种子〉这篇小故事,当初是因为听到身边的一些朋友跟我反应,觉得沃弗的《拥抱神学》好难,太过抽象,和他们的「真实」生活距离遥远。为了回应这样的疑惑,左思右想,便写了这样一个带点幻想味道的小文章,期望把朋友眼中的抽象与真实,藉着一个小寓言,可以拉得更近。

事实上,这个小故事,还反映出《拥抱神学》带给阿祥的另外一个收获:《拥抱神学》与工作职场的关系。在还没阅读《拥抱神学》之前,老实说,我真的没想过,一本厚厚的神学书籍,有可能和我的职场与工作发生连系。然而,在读完《拥抱神学》之后,我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态度,深深受到影响。

就某方面来说,「骄傲」这个罪,一直都在我的灵魂里流窜。反应在职场上,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别人的意见当耳边风,甚至轻看他人的想法。从表面当然看不出我的这种反应,但是扪心自问,许多时候,别人讲的话,我并没有听进去,更不曾花心思了解背后的深意。我只是急着捱过他人的发言,照自己意思来做事。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与他人互动的模式上,也都有自己的偏好。假如说,我的个性是比较喜欢直来直往的,这时遇到一个会想比较多的同事,如果我只知道要求对方直来直往,很可能到最后,只会得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结论;反之,假若我可以学习用「想得比较多」的方式来与对方互动,放下过去「自我」习惯的模式,那么,就有机会和对方开始建立关系,共同合作。正如你在回应中说的,所谓的拥抱,是试着为彼此创造出「空间」,假如我们老是紧紧抓着自己喜好的模式不放,让自我充塞在人我互动中,他人又怎能接近我们,又怎么会有空间彼此拥抱?最终,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舍己」――放下自己的喜好,敞开心胸去拥抱他人(的互动方式)。

或者,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的「骄傲」。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屑」去看跟工作职场有关的书,觉得企业管理书籍没什么用,认为那些从信仰角度出发谈工作的书不值得花时间捧读。一些人们琅琅上口的书籍,像是《执行力》、《管理是什么?》、《创新者的解答》,被我拒于门外,以为自己「天纵英才」,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可是,随着投入工作的日子增加,我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问题,远比我所想的还要深,光是厘清问题的关键就难上加难,更遑论真正找到解决的方案。我才慢慢了解,自己根本就不是个「英才」――不当蠢材就偷笑了。我开始搜寻可以帮助我厘清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以前种种被我瞧不起的书,现在都成了救生圈,终于发现其中的价值,并且读得不亦乐乎。我拥抱了以前不能拥抱的书^^

就像《拥抱神学》在我的工作职场上带来这样的看见,我愈来愈发现,以前所以为「神学」与「生活」彼此互不相干的观念,是很有问题的。神学表面上的抽象,和生活中的真实,两者是可以互通有无,相辅相成的(例如:范浩沙的《神学诠释学》成为我写广告文案的师傅;《基督教旧约伦理学》成了我教养的参考;莫特曼的《盼望神学》让我读懂《执行力》与《做对决断》)。前阵子读书会,你便提起了这样的问题:希望可以找到为什么教会倾向于把神学与生活切割开来的缘由,十分期待你的分析,也引颈企盼你所找出的答案。当然,也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努力,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把「神学」与「生活」这两者间的鸿沟稍微弥平一点,毕竟,我们从生活与神学那里都受益良多^^

阿祥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延伸阅读】:
工作是一份礼物
祷告的出版学――工作就是祷告?
关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