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完美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遇到「完美主义者」,就是失心疯地去买衣服、买书、打扫、修改字句、要求道德完美……等,所有事物几乎都可能成为我们「上瘾」或「强迫症」的对象。

(一)何谓「上瘾」或「强迫症」

最早「上瘾」指涉一种对酒精或药品的化学性依赖,后来延伸到对其他生活模式或人际关系的依赖。广义上来说,「上瘾」或「强迫症」很类似,都是无法克服内在焦虑感,以致必须藉由重复着过去曾经成功的某些行为策略,来降低这份令人难受的焦虑。换言之,做这些冲动行为的目的,并非出于理性或道德考量,而是藉由仪式化某些冲动行为,让我们内在紧张或焦虑得到暂时缓解,甚至使内心某些伤痛暂时麻醉。

(二)「上瘾」或「强迫症」的社会文化成因

传统社会中多数人都遵循前人的惯例生活,没有什么人享有选择过独特生活的自由;连带地,「上瘾」或「强迫症」在那样的文化中意义不大。直到晚期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被教育着「过自己喜爱的生活」,这时「上瘾」便意味着放弃理性反思或自我抉择。所以「上瘾」不但无法产生幸福感,它所蕴含的「自我放弃」或「无力感」,反倒会为人带来更大的罪恶和自我嫌恶。

此外,强调每个人都必须理性反思和自主决定的教育哲学,反倒让许多人因为无法完全自主而产生「无能焦虑感」。所以,原本强调自主的教育哲学,反倒成为「妨碍」而非「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元凶。就像酒瘾和毒瘾患者,喝酒或吸毒的初衷一定不是要陷入无法自拔的「上瘾」,而是想藉此暂时淡化生活中的挫败。换言之,他们最初对烟毒和自己都是抱持信心或信任的;只是没想到最后却演变成「不真实」的信任,为降低「上瘾」的焦虑被迫喝酒或吸毒,甚至让酒和毒成为自我否定和失落感的更大来源。

(三)物质与人际关系的「上瘾」

同样地,买衣服、买书、化妆……等等的行为,最初可能都是为了达成「作自己」或「形构独特风格」的美好理想。只是没想到努力摆脱传统规范或权威束缚之际,却陷入另一种「无法为自己作主」的新焦虑。于是,我们开始不断重复过去曾经有效的某些行为,让我们可以暂时不用面对「没有完美自我或世界」的真相,甚至躲在「无能为力」的虚假世界里,一次又一次逃避接受真相或解决问题的恐惧。

与之相类似,在亲密关系中,身陷「相依共生」中的人通常会透过「为他人牺牲」,来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进而得到一种安全感。在这样的关系里,一个人的心总是紧紧地系着另一个人,让被关心的对象彷佛被死死绑住。

当他无法对别人施予关心时,内心就会万分焦虑,以致出现「上瘾」徵兆。换言之,当他关怀别人时,才能暂时舒缓心中紧张。只是这一切的关怀并无法让对方愉悦,因为它是上瘾者放弃面对自己和对方真实关系的逃避行为,亦即无法进行自我反思、理性决策或面对现实的「相依共生」。

如果希望亲密关系不会沦为「上瘾」或「强迫症」,以下的人际关系对照可以供读者们参考看看。1.不假设对方完全跟自己一样,勇于认识自己与对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放弃控制对方的权力游戏,改由沟通、包容和协商建立关系。3.不期待一方能拯救另一方,而是双方均能独立生活、自行照料。4.不沈溺于彼此的问题或情感,而是在关怀对方时放手让他处理自己的难题。5.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过度责怪自己或对方,而是一起面对解决。

参考资料:
周素凤(译)(2001)。亲密关系的转变:现代社会的性、爱、 欲,A. Giddens(着)。台北市:巨流。


图片提供/123RF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如何对待做错事的人?
      妈妈的蓝色忧郁
      忧郁症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