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苦难与限制是创造力的根源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遇到人生难以面对的困顿时,我很习惯会透过阅读一些书籍,希望为自己的困境分析成因、找寻出路,也期待透过与作者的生命经验共鸣,得到一些安慰。

但随着阅读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发现如果没有把书上的道理一点一滴「做」出来,就会开始陷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甚至与真实人生脱节。因为书中的人生道理都有其独到之处,但它们毕竟是「理想层面」,或是别人的生命际遇,要把这个理想或他人的经验落实到现实,还得靠自己和身旁的诸亲好友们一起努力才行。

就像许多人参加家庭重塑的工作坊或成长团体,当下可能觉得热血沸腾,彷佛自己的人生即将产生巨大转变!!只是没想到回到家里,只有自己有改变的想法和勇气;一旦感受到身旁人没有和自己有同样的心思与动机,结果不但会浇熄我们的热血,更可能使对身旁的人或当下的生活状态失望,以致加深彼此的愤怒和无力感!

于是,有些人干脆不读书、逃避吸取新知或成长,以免拉大自己与身旁人的价值期待与生活落差;也或许,有些人会一直阅读与参加各类工作坊,却不敢接触差异之人,以免自己同温层或理想的恒温功能遭受破坏。

Rolle May说的一段话,我觉得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将要死去,……只会整天懒洋洋地躺在奥林匹斯山上,日复一日,永无终止,每天无聊至极,只偶尔靠与人类发生恋情来打发日子」(朱侃如译,2003:277)。

也因为这样,Rolle May认为人类的生命中「限制」不但是无法避免的,甚至还有它的独特价值。例如,「创造力」的产生,必然源自对于限制的奋力搏斗;也唯有藉由限制或界线的觉察,一个人才能知道自己是谁、有何能力。就像一个饿了妈妈就赶快去喂奶的婴儿一样,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界限或限制,也就无法知道自己与母亲的差异。没有界线或限制,就不可能有自我独特性或创造力。

同样地,所谓的「实现梦想」,并不是重复眼前看得见的或确定的现况,而是对己和所属社群的未来,提出不可能的美好想像,并且一点一滴采取行动去落实它。所谓的「创造的勇气」,是即使知道结果可能导致重大苦难,依然要「与恐惧同行」,勇往直前。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哀歌―为现代人写的一卷书
      感恩季节
      苦难与拣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