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Ⅱ》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何谓忠心跟随耶稣的门徒?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与几位基督徒朋友去一个小镇(Batang Berjuntai)拜访一位天主教徒——Brother Paul。这位有67岁的印度弟兄自年轻时已走入基层群体,服事贫穷的人有超过40年之久。

当抵达他的服务中心时,穿着简朴以及有点陈旧的办公室让我对这次拜访学习没太大的期待。但之后我听了他的分享,我心里祷告求主赦免我的偏见和骄傲。这位印度天主教徒让我见识了何谓一个真正跟随耶稣的门徒。

当他还是中学生时,住在这小镇的印度群体很贫穷,没有经济能力去求学,也导致种种社会问题,如喝酒、私会党、家庭暴力。在一次的谈话中,他与几位也同样深受基督福音影响的朋友谈起了这些问题,并认真思考该做些什么。于是,他们决定从「小事」开始:他们把每天所用剩的零用钱储蓄起来,然后放在一个基金里,用来借贷给经济上有需要的人。

如今这小小的行动已形成了一股运动,他们也成立了一个福利机构,仅仅在这小镇就有60个社区加入成为会员(3000位义工),这些会员按照他们的能力去储蓄,并每月贡献给这个基金(总数额达300万之多)。在面临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会员们可以以1%的低利息借贷去解决他们的需要。如今在全国已有550个社区加入这项「经济共享」的计划(总数额达RM6500万)。它让我看见:要扶助贫穷,不是单靠「施舍」,而是「分享」——人们将自己的钱分享出去,让有需要的人得到资助。这也是《使徒行传》里初期教会的美好见证——资源分享。令我大开眼界的,这项扩展到全国的计划,加入的社区不仅是印度人,更包括华人与马来人,以及原住民。

他与团队进行各种培训和教育,他更用心地去了解和发现不同社区和族群的需要,聆听他们,跟他们交流,然后为这些族群设计适合他们的培训。当人们被教导关于如何共同建立一个彼此扶持的社会时,他们就愿意加入并贡献。

他把手中的一些培训材料递给我们看,这些材料都是他在服事过程中一点一点研究和设计出来的。他曾在神学院接受装备;曾到其他国家去学习;他研究过马克思的思想、天主教的解放神学;为了服事印度人,他去学习关于印度教和印度人来马的历史;他也去学习可兰经,为要更有效地服事马来人;他考察福音书,为要发现耶稣的服事:耶稣时代的政治处境与马来西亚当下的政治处境的比较、耶稣与贫穷人、耶稣与妇女、耶稣与青年人、耶稣与社会被边缘化的群体....

你看到吗?为了更好服事他人,他回到耶稣的福音去寻找神学的资源。一个认真想跟随耶稣的人,会渴望去从耶稣身上发现他的脚踪,效法耶稣的服事。这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服事。为何熟悉福音书的我们却没发现耶稣的福音所看重的这些群体?或许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愿意成为这些群体的一份子,与他们在一起,住在他们中间,去认识他们,去聆听他们,与他们对话。或许教会需要重新思考何谓「道成肉身」的福音。

除了服事弱势群体,他如今也成立了另一「公义」小组,专为弱势群体在人权被侵犯的不公义事上抗争。由于他在这些工作上的专业经验以及长期服事,他被国际组织甚至联合国的肯定,并经常受邀到其他国家给予培训和对当地的贫穷问题提供专业的谘商。可惜的,有多少教会肯定他的工作——默默服事教会外的群体?

他告诉我们一个秘诀:看见(See)- 判断(Judge)- 行动(Act)。对他来说,这就是基督徒需要的一种「灵性」(Spiritual)。正如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看见一大羣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助,如同羊没有牧人一样。 于是他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所以,你们要求庄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庄稼。』」我们今天的问题除了是「看见后没后续行动」,更多时候是连「看见」都没有。教会需要祷告祈求主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灵性」——看见。

花了半天的时间与这位天主教弟兄交流,我认为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来总结他所做的这么多服事:「深深扎根在基督里」(Deeply rooted in Christ)。他特别提醒:「若你不打算深深扎根在基督里,与基督连接,你最好不要从事社会关怀。」

我以为自己已是个认真跟随耶稣的人,但这位天主教弟兄的见证分享令我深感惭愧,再次逼使我重新思考何谓「忠心跟随耶稣的门徒」。

★作者部落格:无法还原的痕迹 原标题为〈一位令我深感惭愧的印度天主教徒〉


图片提供/123RF

【延伸阅读】:
狂飙的青春
斯多得,我们的坂本龙马
一本像电影的灵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