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太平洋的書房》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神聖的浪費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從年初至今,我們不斷聽見關於台灣長老教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相關活動的消息,這個禮拜日北部的教會將在林口體育場舉辦一場超過萬人的聯合禮拜,其他各地區也將要分區在六月舉行聯合禮拜,這自然是一個很盛大的活動,不過想當然,背後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也相當可觀,隨著各教會呼籲弟兄姊妹報名參加之外,很多反省的聲音也開始了,究竟我們花這麼多的資源在一次性的活動,結束以後,能夠留下些什麼?教會在台灣一百五十年了,對於整體的社會帶來些什麼樣的影響?未來的五年、十年,甚或下一個五十年,教會會有些什麼樣的改變呢?早期宣教師前仆後繼的來到台灣,今天當我們的教會已經邁向成熟的階段,我們又會帶出什麼樣宣教的異象呢?

神學家田立克引用馬可福音裡一個女人將香膏打破,膏抹在耶穌的腳上,面對著眾門徒質疑的故事,提出這是一種「神聖的浪費」,出於心靈的充足,將寶貴的價值付出給耶穌基督,關鍵是,是做在主耶穌的身上,如果按照聖經的教導,那就是做在至微小的僕人身上。很遺憾的,若我們再一次的檢視教會,恐怕比較多的資源,都是行在自己的身上,弟兄姊妹來到教會參與聚會,奉獻金錢,教會舉辦活動,資源幾乎都用在同一群人,倘若我們把這等同於「神聖的浪費」,恐怕就是一個天大的誤解了,當今天社會拿著放大鏡在檢視慈濟的時候,恐怕我們也得好好的檢視自己的教會,究竟在各項資源的運用與管理上,是不是真的守住了信仰的原則。

再者,總會將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定為青年宣教年,這代表著我們對於青年宣教的看重,然而,在各項會議與事工的參與上,有多少青年參與的比例呢?我們是如何看待教會裏的青少年呢?每當需要付出勞力的工作,就會把青少年找出來服事,可是我們卻花很少時間與他們在一起,傾聽他們的需要,誤以為「教訓」就是「教導」。我們都承認,這個時代在改變的速度超乎想像,而青年這個階段最容易接受到新的刺激,並且將之轉化為自己新的思考與行動,這勢必可以為教會帶來很多更新,結果反倒是一百五十年,老化的教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稍一不注意,就將會被拋之腦後了。

上周參與壽豐教會的獻堂感恩禮拜,聆聽著他們十年前從將要關門的教會,到今天分享著宣教的成果,也回想到我們宣教的夥伴教會水林教會一樣從關門到現在,好似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難道真要落得教會面對到關門的困境,大家才有辦法重新喚起信仰的熱忱與服事的動力嗎?若是我們緊緊守著有限的資源,並且一直把它浪費在教會內,誤以為這就是「神聖的浪費」,毫無疑問的,教會很快就會走向關門,當教會懂得給予,把所得到的恩典行出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那看似有限就將成為無限,在受難與復活的節期裡,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信仰功課。

宣教一百五十週年,期待著一個夢,有一百五十個宣教師,能夠去到每個需要的角落,分享著耶穌基督的愛,也喚起各個教會的弟兄姊妹,共同關心這些宣教師的需要,是在偏鄉教會、是在特別的事工、是針對特殊的族群...等,有大型的聚集,更有多點開花,基督的恩典,是多元,又是豐富且合一。

about 劉炳熹

【延伸閱讀】:
五百元的祝福
這也是宣教!
一杯溫水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