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閱讀》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復活全體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復活體驗館
以《每日經歷神》廣為華人基督徒所知的作家布克比(Henry Blackaby),曾經這樣形容基督徒對於復活的了解,他說:「對於復活,基督徒有很多的知識,卻很少有人真正經歷過復活的力量。」

布克比這話一針見血,某方面來說,我們的確擁有許多關於耶穌復活的知識,不管這樣的知識是神學上的基督論、救贖論,是福音單張上的耶穌死而復活代表祂戰勝黑暗權勢,又或是為了護教需要所發展出來關乎耶穌是否死而復活的論證,種種這些,讓我們對復活這件事,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然而,有知識是一回事,能否真正體驗那讓耶穌死裡復活的力量,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我們可能對於一架飛機有著豐富的知識,知道這飛機起飛的原理,甚至知道許多駕駛飛機的技巧,看過許許多多從飛機上所拍攝的照片,但是我們從未踏進飛機一步,從未經歷過飛機起飛那一瞬間的感受,那麼我們其實還不是真正體驗過飛翔,不是真正擁有翱翔雲端的感受。

但是,究竟是什麼導致基督徒有那麼多對復活的知識,卻很少對復活的力量有所經歷呢?一個關鍵的因素,或許就在於我們對於死亡的定義。講到死亡,一般想到的都是身體上的死亡──呼吸停止、心臟不再跳動的死亡,也因此,我們認為,所謂的復活就是從這種身體上的死亡恢復過來,心臟重新跳動,肺部再次呼吸。然而,當我們這樣定義死亡,復活很容易就變成只是和死後上天堂有關的一件事情,那是一件在遙遠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至於我們當下的生活、當前要過的日子,和復活則是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也不太需要這麼急著「復活」。換句話說,沒錯,知道耶穌復活戰勝死亡,讓我們的心裡有了一種確信,明白我們最後的終局不再是上帝永恆的刑罰,生命也因而多了點冒險的勇氣,不再那麼怕死,然而,除此之外,復活和我們好像就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更不會有要「經歷復活」的問題。

所以,想要改變我們對復活的看法,首先就要改變我們對死亡的了解。沒錯,身體的死亡,確實是死亡的一種,但是仔細閱讀聖經,我們會發現,死亡所指不只是身體上的死亡,當一個人犯了罪,與神隔離,那也是一種死亡。事實上,對耶穌來說,祂也很少把一個人身體上的死亡,稱為「死亡」,而是用「睡了」來形容。好比睚魯的女兒或拉撒路,耶穌就是用「睡了」來形容他們。

明白所謂的死亡,不單是身體上的死亡,還包括靈魂上的死亡,也就是罪,復活的意涵就大為不同了。復活,並非要到我們都死了才經歷得到,上帝那復活的大能,在我們一次又一次治死自己的罪,向自己死向上帝活的磨練中,會不斷地注入我們生命,成為我們最實質的幫助。

當然,談到罪,我們的內心總是一陣沉重。對於現代人來說,「罪」這個詞帶有強烈的譴責之意,會讓人想到萬惡不赦的犯人,很直覺的反應是我又沒有那麼壞,為什麼要用「罪」來形容我。不過,如果我們能把罪,用某種不好的肉體習性或習慣這角度來詮釋,其實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身上有很多「罪」。好比我們有掩飾自己過錯的習性、有把責任推給別人的習慣、有喜歡指責別的惡習、有看到喜歡的東係就想佔為己有的衝動,種種這些,都可以算是「罪」的某個現象,究其原因,其實都在於我們對上帝缺乏信心,而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來抓取那些會讓我們感覺安全的事物。這就有點像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習慣了埃及那安全舒適的環境(雖然是要做奴隸),反而抱怨起摩西、甚至是上帝,把他們帶進荒涼的曠野受難,某方面來說,我們現代人也是,習慣了社會文化所教導的安全舒適快樂,讓金錢名望成為「有福的確據」,我們不願意為上帝付代價,反而像世人一樣汲汲營營,我們其實就是在罪的挾制之下,成為奴隸,最終結局就是死亡。

復活,便是要帶領我們走出罪的挾制,不再讓死亡成為我們的結局,也因此,基督教兩千年的歷史裡,有著豐富的復活節靈修傳統,特別是著墨在四福音對於耶穌復活的各樣記載,透過默想耶穌復活後的行動與生命,來塑造我們的生命,調整我們的靈性,使我們肉體擺脫那不好的習性,養成正向、積極,符合神心意的習慣和能力。當我們善用這些傳統,在靈修中讓上帝來改變我們的生命,我們其實就是經歷了復活,對上帝復活的大能有了最直接的體驗。

活出復活的生命
畢德生那本《活出復活的生命》(天道),就是以這樣的立場所寫出來的好書,對他來說,現代人喜愛操控、容易分心、偏愛快速消費等三個特點,正是罪的影響與挾制,這習性讓我們的生命越來越庸俗,越來越單調,缺乏上帝子民該有的榮耀,我們其實正走向靈性貧乏的死亡裡。為了矯正這三個習性,他從四福音裡的復活記載,整理出三個對應策略,分別是門徒看見復活耶穌時的「驚喜」,耶穌復活擘餅時的「付出」,以及見證復活需要其他「夥伴」幫忙,來改變操控、分心、消費的習慣。

古倫神父的《天天經歷復活的喜悅》(南與北),則是將所有復活經文分成五十天的靈修默想,一天深入一段經文,也帶領讀者深入自己的生命,去省視肉體、靈魂上的惡習,不論那是恐懼、膽怯、傷痕、憤怒、驕傲、自滿、埋怨、成見,都可以在一節又一節見證耶穌復活的經文裡得到處理和醫治,讓我們走出黑暗與死亡因素的影響,再一次將耶穌復活的生命展現出來。

盧雲的《熾熱之心》(光啟),則是集中討論兩位從耶路撒冷走向以馬忤斯的門徒,從他們與陌生人相遇、交談、共席、擘餅,最後認出耶穌的故事中,來討論種種生命塑造的問題。盧雲用「失落」做為一種死亡的象徵,細細描述失落如何讓我們喪失信心、盼望、勇氣、決心,深陷於低迷的情緒與感受中,進而讓人的生命失去光彩,未來蒙上一層陰影。為了幫助人們從這種死亡的國度中走出來,盧雲分別提供了破碎、閱讀上帝的故事、邀請耶穌做主人、付出、團體等方法,讓每個讀者都能像那兩位門徒一般,慢慢從失落的低谷中走出來,看見未來的盼望,並且覺得心都火熱起來。

復活,絕對不是等我們死了上天堂以後才開始;透過耶穌、聖靈、聖經,上帝早已把復活的大能賜給我們,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可以來到上帝話語的面前,讓祂帶領我們走出生命中惡習的挾制、罪的網羅、死亡的陰霾,活出復活的生命、全方位體驗復活的滋味。

Resurrection
記得剛信主的時候,曾經這樣跟團契輔導說:「我覺得我的信仰,就是建立在耶穌『真的』復活了這一點上。」當時的我,一副自信滿滿的模樣,認為其他宗教所說的「死而復活」都是假的,只有基督教說的「死而復活」才是真的──我以為光靠這一點,就能夠走遍江湖。

輔導聽到我的話,笑了一笑,只簡簡單單地說:「過了幾年,你就知道,信仰不只是耶穌『真的』復活過。」

好幾年過去,轉眼間我成為貨真價實的基督徒也快十五年,雖然復活節的時候會去參加「復活節禮拜」,唱唱「因祂活著」,至今也從沒懷疑過耶穌真的復活,但是我得承認,我越來越少想到「復活」這件事。

作家畢德生曾經說過,許許多多基督徒對於復活的了解,常常只停留在「護教」的階段,我們很認真地從歷史、聖經,甚至是從醫學的角度來「捍衛」耶穌的復活,認為那是歷史事實,有鐵一般的證據,可是我們卻很少從「復活」背後的豐富意涵汲取智慧,來面對生命中的大小事情。

我發現,當我只知道用耶穌「真的」復活這種歷史角度來解讀「復活」,我其實就掉進畢德生所說的「護教迷思」裡,全然忽略兩千多年來,基督教在復活這件事上所積累的屬靈遺產。



耶穌復活遠比我們所想精彩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
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復活」可能遠比我所想的還要精彩,是因為去年底開始研究「和好」這個聖經的重要主題。在許許多多談論和好的書籍中,有一本名叫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 Spirituality & Strategies的書讓人印象深刻,作者Robert J. Schreiter別出心裁,用四福音書裡耶穌復活後的各樣記載,來討論和好的幾個步驟。

看到這樣的描寫,真是大吃一驚,但是仔細想想,又頗有其道理。是啊!耶穌復活後所做的事情,豈不就是和好嗎?一方面,祂的死而復活,就是上帝為要救贖世人所採取的和好行動;其次,祂要和那背叛祂的彼得和好;此外,一個又一個因祂死亡而遭遇到挫敗與苦難的門徒與婦女,也需要祂來教導與逆境和好的功課;最後,祂還在那位迫害基督徒的掃羅面前顯現,與後來成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和好。

我的眼目就像那兩位走向以馬忤斯的門徒一樣被打開,開始像瘋子般,四處搜羅與復活有關的書籍,特別是那些跳脫「護教迷思」,著重於復活靈修學的書籍上,好比畢德生的《活出復活的生命》(天道)、古倫神父的《天天經歷復活的喜悅》(南與北)、盧雲的《熾熱的心》(光啟)、布克比的Experiencing Resurrection等等;我也終於明白,為何著名的神學家N. T. Wright會用上七八百頁的篇幅,從福音書、保羅書信、新約書信、舊約等角度,寫了一本與復活有關的書籍。

而在這些討論復活的書籍中,現任英國聖公會大主教Rowan Williams的Resurrection,可說是最讓人擊節讚賞、拍案叫絕的一本,連Robert J. Schreiter,都在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裡,大篇幅引用Rowan Williams的觀點。

耶穌被釘十架 與誰有關?
Rowan1
Rowan Williams的Resurrection打一開始,就採取和大多數作者不一樣的取徑,他不是從四福音書裡關於耶穌復活後的記載作為開始,反而是從使徒行傳前幾章,使徒彼得在耶路撒冷的佈道談起。

什麼原因讓Rowan Williams捨四福音而就彼得的講道?仔細一讀才知道,原來Rowan Williams認為,彼得在使徒行傳的講道,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彼得認為,每一個活著的人,不管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都在耶穌被釘十字架這件事情上有份。

身為基督徒,我們很可能會認為,這有什麼稀奇的?耶穌不就是為了世人的罪而被釘十字架的嗎?Rowan Williams不過就是把傳統教義拿出來再炒一遍罷了!然而更認真的理解,卻會發現,乍看之下Rowan Willaims是在談我們都知道的事情,可是他卻談出了新的意涵,甚至因此讓耶穌的十架與復活,有了迥然不同的面貌。

是的,沒錯,耶穌是為了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但是這樣的罪,絕非抽象的教義問答,更不是什麼福音小冊裡教的決志公式。這樣的罪是活生生的,如今還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還在我們靈魂裡蠢動。Rowan Willaims認為,是人類總是不斷想要去譴責他人、去還擊他人的衝動,才讓耶穌被釘了十字架。

人類走不出彼此怪罪的循環
Rowan2
不管是在公司,或是在家庭,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某一天,突然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也許是公司績效不佳,或是家裡經濟問題。這時候,人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就是要追究原因,找出罪魁禍首,看看到底是哪個人,才導致了這件事情的發生。追究到最後,問題落到了某個中階主管,或是家裡的丈夫身上。假如我們就正好是那位中階主管,或是那個丈夫,我們就會有種蒙冤的感覺,的確,這件事情的發生,和我是有些關係,但是正如俗話所說的:「無風不起浪」,假如不是其他員工在哪些地方也沒做好,或是太太有些缺失,這樣的問題也不可能會發生。因此,我們怒從中來,把別人對我們的指責、控訴,又轉化成另外一種指責與控訴,將他人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暴力」,轉而施加在其他人身上,不管是公司同事,亦或是家中太太。

Rowan Williams指出,就是這樣的「譴責與被譴責」關係,讓耶穌被釘十字架。猶太人要找一個可以遷怒的對象,羅馬政府想要找一個可以平息眾怒的替死鬼,耶穌就成了那個犧牲者。而某方面來說,我們的生命裡,不也三不五時都在尋找遷怒的對象嗎?不也是急著要拉個替死鬼來當墊背嗎?所以,我們其實都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加害者,因為透過與那些被我們譴責與迫害的人同在,耶穌一次又一次地被我們釘上了十字架。

耶穌將傷害轉化成改變世界力量
事實上,「譴責與被譴責」、「壓迫語被壓迫」的關係,打從我們出生在這世界上,就注定要牽涉其中。父母對小孩的傷害、小孩與小孩間的傷害、老師對學生的傷害、學生與學生間的傷害、政府對人民、老闆對下屬、同事對同事,我們總是承受著別人對我們的傷害,而我們也總是在下一秒裡,把這樣的傷害轉嫁給他人,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有意識的,我們全都身處在這個暴力循環中。這個暴力循環,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真正原因,因此,基督教才會說,是世人的罪,讓耶穌上了十字架。

但是,耶穌被釘十字架並不是結局。耶穌因著愛、因著勇氣,承受了世人的怒氣,甘願在「譴責與被譴責」、「壓迫與被壓迫」的暴力循環中,選擇成為那個被譴責的人,成為一個受壓迫者。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悲慘地走上了十字架上,承擔一切的暴力與怒氣。可是,祂復活了。祂從死裡復活,祂也從無止盡的暴力循環中復活。

Rowan Willaims認為,因著耶穌的復活,人類的暴力循環、譴責與被譴責的邏輯便被切開、斬斷。耶穌的復活大聲地訴說著一件事情:這世界上曾經有一個人,承受了世人的譴責、怒氣、壓迫,祂沒有把這樣的譴責、怒氣、壓迫傳給其他的人,反而把這樣的暴力吸收,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上帝卻讓祂復活了,並且將所有承接的譴責、憤怒與暴力,轉化成一個新的生命!換言之,遭受迫害、暴力與譴責的最終結局,再也不是死亡,而是復活、而是更寬廣的生命!這,就是復活的真諦!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被誣陷,卻仍然能夠將這誣陷吸收,轉化成創造性的力量,這裡就發生了復活;當我們看到,一個人雖然身處社會邊緣,不斷遭到世人異樣的眼光,也缺乏社會資源,但是他依舊能活出熱情、用愛來幫助比他更弱勢的人,這裡,也發生了復活。我們的耶穌,不斷地與受壓迫者、與被譴責的人同在,聖靈也不斷地幫助那些遭到逼迫的人,幫助他們將迫害轉化成祝福,將暴力轉化成改變世界的力量,這些,其實都是耶穌再一次的復活。

Rowan Williams2.jpg

復活是每天能支取的力量
復活不是等我們死後上天堂才會發生的事情。復活是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能支取的力量。面對著譴責、壓迫、傷害,以及各式各樣的暴力,我們是捲入這樣冤冤相報的循環中,讓世界走向滅亡?還是我們甘願背起十字架,將這些代表死亡的力量吸收,靠著上帝重新復活?

討論過復活的真諦以後,Rowan Willaims在Resurrection一書接下來的幾章,便介紹了幾個能幫助我們活出復活生命、斬斷暴力循環的主題。像是第二章的記憶主題,他特別選出福音書裡關於耶穌復活的記載,看看主耶穌如何教導我們,藉著記憶,將我們過往所受過的迫害與傷害,與上帝的復活聯繫起來,藉此得以承受各樣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暴力,進而轉化成正面的力量。此外,記憶也能幫助我們不斷反省,過去曾做了哪些事情,製造出被我們迫害的被壓迫者,我們要把這樣的罪行放在上帝面前,接受祂的赦免,並讓這樣的罪行不再一次又一次地出現。

第三章,Rowan Willaims則是從復活的意義來重新討論基督徒團體,特別是教會的功能。教會應該是信徒聚在一起,思考自己曾如何捲入暴力循環當中,又該如何掙脫、活出新生命的地方,讀經、講道,甚至包括領聖餐、受洗禮,也都應該是帶領信徒思想耶穌的復活,以及這復活如何將暴力循環轉化成生命循環。

耶穌的復活超出想像
此外,Rowan Willaims也特別提醒讀者,耶穌的復活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祂會在一個我們毫不留意、也不經心的地方,將祂的復活大能展現出來。Rowan Willaims認為,復活的耶穌對我們來講是很陌生的,是兩個走向以馬忤斯門徒所遇到的那位陌生人,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重新來詮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世界,在那些被迫害的人、被譴責的人身上,當然也包括在我們身上,看見那復活的奇妙力量。

因著Rowan Willaims的緣故,我對「復活」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知道復活不再只是死了之後才能嚐到的滋味,而是當我遇到挫折、遇到暴力,我就有機會領受的力量。下一回,當我們紀念復活節,我們也要試著把生命中仍被暴力循環箝制的部分,帶到耶穌的十字架面前,我們要向聖靈祈求,請祂賜下那創造生命的力量,好幫助我們擊開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鎖鍊,讓復活的生命,再一次地透過我們展現出來。

復活體驗館,還沒來看過的朋友,歡迎來瞧瞧^^

聽阿祥跟 dannyboy 兩個書痴話心得

全國各地基督教書房一覽表

【延伸閱讀】:
歐斯汀為我開了一扇窗
《耶穌的簽名》
從「自殺」網站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