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憂鬱的解方

【作者:Dave Peterson /翻譯:林雅庭健康人生 2020.02.16


《讀經》馬太福音六章25-34節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圖片提供/123RF

一個好的拉比總是擅長提問,耶穌也一樣,就如在這短短的十節經文中,他就對同一個主題「憂愁和焦慮」,提出了九個問題,並給我們兩個答案。

耶穌知道憂愁和焦慮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也能成為人很重要的動力來源;然而,總的來說,耶穌認為憂愁和焦慮不是好東西,因為一旦累積、聚積起來,就會扭曲生命,更會導致不計其數的痛苦。

對憂慮的人說「不要憂慮」,根本一點也沒用。你需要更具體的忠告。所以,耶穌不只是說:「不要憂慮」,他也提出了憂慮時的對策,讓我們可以用實際行動來取代焦慮。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這兩種行動。

一、凝神微觀上帝的造物

首先,耶穌說:「不要憂慮…看那天上的飛鳥…想野地裡的百合花」。

思想、留意,並凝神去看上帝對飛鳥與百合花的照顧,然後聽聽耶穌如何描述,上帝對我們的顧惜。

「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每早鑒察他,時刻試驗他?你到何時才轉眼不看我,才任憑我咽下唾沫呢?」 (伯七17-19)

耶穌對憂慮的第一個解方,就是「思想」上帝創造的世界──鳥兒如何飛翔、花朵如何綻放。你知道,鳥兒和花朵都只是縮影,照映出是上帝所造、奇異奧妙的壯麗宇宙。

用你的五官感受這個宇宙,呼吸之、品嚐之,觸摸之、嗅聞之,傾聽之、凝視之,感受它美麗的對稱與和諧、一致性與多樣性。然後,記得上帝應許你比這一切更多的榮耀。

我們三歲的孫子—奈森,很喜歡看望遠鏡,但是他每次都會拿顛倒,結果一看出去,東西反而更小、更遠。我會幫他把望遠鏡反過來拿正,好讓他能看到景物的特寫。

耶穌的意思也是這樣;當你感到憂慮,而且援助看似遠在天邊,那就把憂慮反過來吧!從上帝創造的飛鳥和花朵開始思想,近距離察看上帝的創造,並相信祂對你的顧惜遠遠比這更多。

二、積極行動參與上帝的工

耶穌對憂慮的第二個解方,是「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耶穌教導我們,憂慮的時候,要用跟隨上帝的行動,並在破碎的世上做上帝的工,來取代焦躁感。因為這樣一來,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擔憂別的事情了。

1988年,我當時在做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個研究。那份研究報告長達數百頁,而且包含大量的註腳。在繳交報告截止的最後一天,我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只剩下把註腳和引用出處資料備齊寫好,就可以交出了。但是,其實我打字的速度非常慢。

在數個小時的努力之後,我幾乎快完成,但是突然間,電腦的螢幕居然毫無預警變黑,同時我的檔案也不見了。我只好重新開始,沒想到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於是,我換了一台電腦,展開第三次作業。最後,我終於順利完成,並把文件放入牛皮紙袋送出。

後來聽聞,我當天一波三折的插曲在辦公室廣為流傳,因為我在過程中,完全沒有發出一點怒吼、咒罵,或是嗚咽,只是默默重來了三次。我向同仁解釋,我也想怒吼、也想咒罵和哭泣,但是我沒有時間。在那當下,比起我的怒氣、焦慮和悲憤,完成報告才更為重要。

當耶穌說「先求…」,他其實是在說,你沒有時間沉溺在憂慮裡面。這個破碎的世界正在呼籲重建,而我們每一次的服侍、饒恕、祈禱、安慰、鼓勵、付出、感謝、救助和順服的時候,我們都離憂慮更遠了一步。

《默想》

1. 耶穌說「不要憂慮」的時候,並不是在說「別做事、別做計畫、別做預備」。思考「做事情/做計畫/做預備」,和「憂慮地做事/憂慮地計畫/憂鬱地預備」,有什麼不同呢?

2. 曾有人說,憂慮,甚至為別人憂慮,會讓人變得自我中心。你覺得這是真的嗎?憂慮會癱瘓或是激發你的動力?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參與上帝重建世界的計畫?

《禱告》

恩慈的主,我活在祢所造的世界上,卻忽視了它的奇異與奧妙。
求祢調整我的眼光,讓我可以看見祢對我的顧念,因而得以脫離那令人窒息的憂慮流沙。
主啊,如果我真的相信祢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我就能更少憂慮,也能用更多的心力去服侍祢。
但是,我眼前所見的卻是許多信靠祢的人,仍遭逢許多生命的困難。 求祢給我平安,幫助我深信,祢能夠將我從困難中救拔出來,並且一再陪著我勝過困難。
求祢賜給我平安,使我更少憂慮,更多服侍祢。阿門。

◎原文於2015年3月19-20日由The High Calling發布,原文連結:
https://www.theologyofwork.org/the-high-calling/daily-reflection/jesus-cure-worry-part-1
https://www.theologyofwork.org/the-high-calling/daily-reflection/jesus-cure-worry-part-2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