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陽》一個饒恕的故事,看「廉價的福音」

【作者:張吳國儀戲語心鄉 2014.10.05


一個簡簡單單的故事

  韓國電影《密陽》,申愛喪夫之後,帶著幼小的兒子來到丈夫的家鄉“密陽”的小地方生活。生活漸上軌道,申愛的兒子亦開始適應新學校生活。

  怎料兒子突遭綁架及殺害,令她悲痛欲絕。之後她從信仰走出傷痛,一度過著喜樂的基督徒生活。她放下仇恨,並決意向獄中的殺子兇手表達,她按照上帝的意思寬恕他。

  然而,兇手卻既快樂又平安地說出感恩的話,因為他與她,都因他已信仰神而成為弟兄姊妹,並且,他已得到上帝的赦免。他每日都祈禱,甚至為李申愛祈禱。

你會想像到她的反應嗎?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反應?喜樂?感恩?為他得救而歡欣?

然而,她怒不可遏……
她只感到天崩地裂,一下子崩潰了。
一滴滴錐心的淌血

  當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孩子後,她受雙重打擊。宗教的上帝可以暫時緩解疼痛時,她以為上帝拯救了自己,卻發現上帝出賣了她。

申愛心中,上帝已經不是上帝,她才是自己的上帝。沒有人能夠拯救另一個人,包括上帝,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可是,申愛已經無法拯救自己,申愛充滿的希望結束了,她再也無力面對創痛。

  上帝為什麼要寬恕這樣的人?在他們之間的殺子之仇怨,怎麼一下子就一筆勾消了?

  「我還沒有原諒他之前,上帝怎麼可以原諒他?」她怨恨上帝,上帝的不過是欺騙和謊言。絕望的她決定向上帝宣戰……………

一個開開心心的信仰

申愛在夫死子亡的無望、苦毒與迷失的深淵。直到偶然走入一間教會,在信徒與讚美詩中號啕大哭。

她從前認為信基督教是很可憐的,但在悲哭的宣洩後,她竟然歡喜地現在相信「每一縷陽光中,都有主的心意在。」從一開始不接受基督教,到接受了,以為自己已被救贖了,心間的痛已成過去了。

一天申愛誦背主禱文「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她很感動,滿心歡喜地告訴教友,她已經原諒了殺子的兇手。她決意去監獄,要告訴兇手上帝的愛使自己原諒了他。  

一個輕輕鬆鬆的寬恕

申愛兒子被殺後忽然信教,以為自己已走出陰霾,心情極輕鬆愉快。在主禱文中,她覺得宗教上的要求,她要順從,要去寬恕兇手。 

申愛的寬恕中沒有判斷,沒有分辦,她的信仰只有慈愛,沒計算公義;她的救贖等如寬恕,也等如復和。
兇手沒有主動提出寬恕,只表示自己得到救贖,得了上帝的寬恕。雖然兇手受到法律制裁,一句說話就可以得到寬恕救贖,人還可以做甚麼?


兇手沒有請求寬恕,他沒有認錯,也沒有表示悔過,申愛無法接受,上帝怎能對那些不悔過、不要求寬恕的人給以無條件的、無償的、無限的的寬恕?

一個輕輕忽忽的信條

Forgive and forget, healing the hurts we don't deserve,這是不講責任的復和,但求自己好過的寬恕;真實有價值的寬恕不是單向的一廂情願,而是雙方都要真誠地面對傷痛,一步步地處理。寬恕不等於復和,不等於不追究責任,在真誠的悔過中挽回彼此的人性,雙方關係在真誠對話,慈愛與公義中重建。

兇手每日祈禱讀經,感覺如陽光照下來溫暖,身心安逸。隔著玻璃牆,兇手平靜地對,申愛說:「感謝上帝,他已赦免了我的罪,我也成了一個基督徒。」表示上帝已經赦免了他過往的罪,他得到了救贖。

聖經提倡的寬恕不是無條件的寬恕,上帝在舊約以及在新約中有兩個饒恕我們的基本條件:悔改和信。

申愛僵住了,她衝出監獄,就在陽光下昏厥。

  申愛驚懼顯露了她對基督教信仰與信仰生活所存在的錯誤。



一趟怨怨憤憤之旅

申愛寬恕別人的先決條件是她的形勢比對方強。來到一個不需她饒恕的兇手面前,她無法表現於強勢下的寬恕,她整個人崩潰了。她一生的怨恨被更深地激發出來。她對生命質疑,不是「為什麼我要遇上這些痛苦?」,而是「我還沒有原諒他,上帝憑什麼原諒他?」

殺子仇人後不需她的寬恕,反而整個人崩潰了,因為發現了仇人與她一樣平等,她無法居高臨下地寬恕。  

  來自虛假的饒恕而有的平安喜樂,本來就是自欺欺人,心底下仍是滿懷苦毒與怨恨。她站在崇高與優越的道德高地,透過「去饒恕」而有的自我肯定,像泡沫一下子被戳破,由高地重重地撻下來。羞恥、絕望、令她無法接受,她怨恨上帝,她發覺她信的不過是欺騙和謊言。

含糊的信仰給申愛嚴重的傷口洒上了一把鹽,申愛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來抗拒上帝,發泄對上帝的怨恨,她衝着上帝割腕自殺,她質問上帝:「看到了吧!看到了吧!」  

  申愛從怨恨苦難轉向了痛恨信仰,申愛要報復上帝。她在教堂故意嘶叫,用「都是假的」的流行樂換去佈道大會的讚美詩、她勾引牧師、憎恨那些為她祈禱的教會成員、向深夜仍聚集為她禱告的信徒家扔石頭、直到割腕自殺,最後進了精神病院。

一個真真正正的寬恕

造成傷害的人很容易委過於人,將犯錯或傷害合理化、減輕羞愧感和罪疚感、牽連他人分償罪責、這不是悔悟。殺人犯面對受害者,其實沒有悔改,他沒有為自己犯下錯誤感到痛苦;他只因犯罪而悔恨,渴望免於良心的責備。沒有真悔改的平安,不是真平安。要真誠地道歉,而不是認為被神赦免了而沾沾自喜。

《論道歉》(On Apology)一書的作者拉瑞爾(Aaron Lazare)討論道歉這個主題。拉瑞爾認為道歉能療傷,是因為它能恢復雙方的自尊和自我價值。

道歉讓雙方確知彼此有同樣的價值觀;雙方在彼此面前是安全的。道歉有療傷果效,是需要真心誠意地說出一句為了自己做的事感到很抱歉。但不能取巧地將寬恕與近似的詞語如道歉、遺憾、赦免、等詞含糊焦點,敷衍了事。

受傷者則經常認為加害者是不可饒恕,但又要饒恕。沒有反省的饒恕,也不是饒恕,而是優越感的傲慢。

聖經的一個比喻,一個人欠主人一千萬兩銀子,主人免了他的債。因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下在牢中。饒恕是承認自己欠的一千萬兩被赦免,然後甘心地赦免別人所欠的十兩。領受了上帝的恩典,因而放棄追究他人錯失的權利,是靠著信心活在當下。這是饒恕!
   基督教不是一種混淆是非黑白、善惡不分的宗教信仰,「公義」是基督教一個核心價值。耶穌的愛也不是無原則的溺愛。

結論:不要將基督信仰變成廉價的恩典

  潘霍華認為恩典有兩大類,「廉價的恩典」與「重價的恩典」。「廉價的恩典」就是在市場上所販賣的恩典,有如廉價商場的貨品一樣。「廉價的恩典」就是將恩典作為是一種教義,一種原則,一種制度。「廉價恩典」是傳揚不需悔改的赦免,不用認罪的聖餐,和不必本人親身認罪的救恩。 「重價的恩典」是耶穌基督的呼召,它呼召我們來跟從耶穌基督。它是重價的,因為它使人付上生命為代價;它是恩典,因為它賜給人那唯一的真的生命。

  輕忽地宣告寬恕沒有懺悔並繼續作惡者,可能因一時情緒衝激、教條主義或出於虛榮,這都非基督信仰的寬恕真義。聖經反復強調公義與慈愛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公義,片面的慈愛就變成潘霍華所說的「廉價的恩典」;於是寬恕就變成縱容,是在傷者傷口再洒一把塩,做成更深的傷害。 

  回想我們領受的福音,是藉著基督所成全的福音,要使人得著釋放,是耶穌基督被釘十架、流血捨命、受了審判、進到墳墓、得勝掌死權的魔鬼、從死裡復活。正如《以賽亞書》61:1-3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於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神是愛與恕的神,也是公義的神,衪懲治了耶穌我們才有救贖,神的愛與恕體現於人間,我們也因著信,而承受了祂的愛與恕。

  寬恕是「要令生命有方向、有條理、有動力,除了毫不保留地服在基督管治之下外,別無他法。」 寬恕,不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個人要成長,要在基督裏成長生命得更新。人才不會再以苦難為人生的焦點,對傷口不再是自憐自艾,去嘗試分擔他人的苦難,視角擴展,生命得以豐盛更像基督。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