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反省人與社會的基督教信仰:人性與社會結構

宋雅慧


以當代世界現狀來看,絕大部分的國家奉行的是資本主義,少部份的是社會主義,再少部份的則為馬克思主義(雖然它也正一步一步地在被侵蝕掉,易之以新馬主義)。

舉台灣的社會為例,它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我們不只從西方進口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也同時帶進來了先進的科技、人本主義及自我個人主義,它(資本主義)的確教會了我們如何競爭,如何打敗別人來取得勝利,然而,「自我主義」的高張卻也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沒有弄懂西方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視「個人」,除了資本主義以外,還受到基督教文化很深的影響,西方文化中的「個人」,絕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化的「異化」結果,它也有強調「人在神面前的平等的尊嚴價值」,以及人在神面前賦有的神聖使命「愛人」的思想背景。

而我們只沿襲資本主義精神中的個人主義,沒有延襲基督教精神中的個人主義的結果,當然資本主義式的個人主義在台灣造成一些不易控制的亂象。

那麼,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人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想,這樣的社會充分地肯定「個人」追求幸福、理想的自由與權利,它也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廣場供人們角力,以競爭的結果帶來進步與繁榮。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當一方失敗了,勝利的一方即可名正言順地踩著他的鮮血和屍體往上爬,久而久之,勝利的人累積更多的勝利,失敗的人永無翻身之日,貧富的差異越來越大,社會的權力(利)永遠為既得利益者所掌控,而貧民、勞工等下階層的人淪為受剝削的對象。

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以資方來說,是可資利用的工具。金錢、頭銜、物質是每一個人追逐的目標,在競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最醜陋、最險惡的人性在此表露無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人」。

反觀馬克思社會,由於資本主義這些弊病,它為了消除剝削等不平等的現象,乃極力主張平等;為了防止私人累積資本,造成壟斷,乃不許私人擁有資本;它主張共產,由沒有生產工具的無產階級專政....... 若這些都能實現的話,那將是一個既平等又美好的社會!然而,我們看到那些將這些理想落實的國家,人民卻不因此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為什麼呢?一方面,它對人性沒有正確的認識與對待,忽略了人的自私及每一個人都想追求更舒適的生活的熱望;另一方面,它與資本主義一樣,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仍舊逃脫不出成為工具的命運,所不同的是,在資本的社會中,利用個人的是資本家,但是在共產的社會中,剝削、利用人的是「國家」、「社會」這樣的巨獸!至於馬克思主義抑制個人的這一點,我想到曾在《蘇菲的世界》讀到祈克果(存在主義之父)對黑格爾的一段批評 ---- 「他批評那些教授黑格爾主義的教授說:『當那令人厭煩的教授先生解釋生命的玄妙時,他太過專注,以致於忘了自己的姓名,也忘了自己是一個人,而不是八分之三段精彩的的文章。 』」(蘇菲的世界 p.530 )而這正代表了當代兩種對人的態度 ---- 過於高舉人性或過於物化人性。

既然如此,有沒一種對人正確對待的思想或態度呢?

我想從基督教試著解答這個問題。John Stott 在他的《基督教與社會》中提到了一個所謂的「基督徒的思想」 ----- 以信仰的整體架構來看社會。 換句話說,也就以「以神為中心的歷史」觀點來看人與社會的關係。若以神的作為來做中心點,我們看到的是 -- 創造(人的被造)、墮落(被引誘)、神的救贖計畫(被拯救)、新天新地(末日的來臨)。

由於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有高於萬物的靈性、美好的德性,所以,每一個人都理應被當作是一個人來對待,每一個人都應獲得尊重,而不應淪為任何一種──不管是資本社會或共產社會的──工具。

然而也由於墮落,人的本性中摻雜了惡的一面,並且常常是惡的一面戰勝了善的一面,使人即使知道何謂善也無力做到善,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完美,所以不應當太過高舉個人,而應該加以適當的限制;更不應存有可在這世界上建立完美的烏托邦的幻象,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烏托邦。

由於神的主權與愛,在神面前,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個人都配蒙救贖,關鍵只在於身為自由之人向神或背神的選擇。所以我們不應當放棄人。──譬如「達爾文的社會進化理論」所說,那些在非洲的難民,是社會「物競天擇」的淘汰品;這就是企圖放棄某些人。

由於相信末日的必然來臨,我們不在世上建構地上天國,也不企圖在時間和空間的進程中,努力於地上天國的實現,因為真正的天國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從「創造」與「墮落」來看個人,我們對於人不會有太過不重視與不切實際的期待;從「救贖」與「末日」來看社會,我們對於社會不會過於樂觀與悲觀。(若有人基於「末日必然來臨」的這一點,而放棄對社會的責任,我想他是斷章取義,而沒有平衡的看到神創造、救贖的大愛。)

而篤信上帝的人,就在這樣的人性觀,世界觀與末世觀中,充滿張力的踩踏出信仰的在世實踐之路來。


回信給原作者 回到前頁


回應:人性與社會結構

徐千祐



※ 引述《cony.bbs@fhl.EE.NCTU.edu.tw (雙頭鷹)》之銘言:
:     為什麼呢?一方面,它對人性沒有正確的認識與對待,忽略了人的自私及每一個
: 人都想追求更舒適的生活的熱望;另一方面,它與資本主義一樣,人在這樣的社會中
: ,仍舊逃脫不出成為工具的命運,所不同的是,在資本的社會中,利用個人的是資本
: 家,但是在共產的社會中,剝削、利用人的是「國家」、「社會」這樣的巨獸!至於
: 馬克思主義抑制個人的這一點,我想到曾在《蘇菲的世界》讀到祈克果(存在主義之
: 父)對黑格爾的一段批評 ---- 「他批評那些教授黑格爾主義的教授說:『當那令人
: 厭煩的教授先生解釋生命的玄妙時,他太過專注,以致於忘了自己的姓名,也忘了自
: 己是一個人,而不是八分之三段精彩的的文章。 』」(蘇菲的世界 p.530 )而這正
: 代表了當代兩種對人的態度 ---- 過於高舉人性或過於物化人性。

嗯,這個問題與現象,在我的淺薄認知中,目前我們的社會,好像就在面臨一些類似情況的衝激。台灣從解嚴以來,很多的事情與想法慢慢被解構出來,慢慢地社會上的一些新的價值觀會被拿出來,好像有一段時間會被很多人接受,但是,這些被解構出來之後產生的價值觀,在我的感覺裡,好像都只是流行一陣子,之後就在換另外一種東東被拿出來討論解構一番。這幾年來,這樣的現象好像一直在發生,不過有個在我感覺裡很感遺憾的事情,有些提出理論來的人,都會把外國的認知都搬來這裡用,好像這些搬過來的東西都可以讓我們用。

所以在我信主前,我就在想我的價值觀到底要怎麼建立才好,跟著這些流行的說法來走真的可以保證就是對的嗎?還是我的價值觀要常常去調整才行,看看在我的社會裡面現在最強勢的說法是什麼,我就去遵行,是這樣子嗎?我那時就在想,難道事情不能有說清楚的一天?難道沒有一種真實不變的理論是我可以遵循的?

在我信主以後,認識上帝,我開始學會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發生在我周圍的事情,包括我的生命、我的生活、我四周的朋友、我的家人與我所身處的環境,我發現用上帝的眼光來面對我的一切,我的眼睛可以很明亮地很清楚地認識這個世界,我也可以更用包容與愛的想法來面對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我突然覺得,以前我所看到的,就像台北市的空氣一樣,當它迷迷濛濛時,我就用一種價值觀來看,當它紅紅亮亮時,我就用另一種價值觀來判斷。但是,認識上帝,用上帝的眼光來認識世界,我覺得我更能夠讓自己站得住腳步,享受這個世界所為我帶來的祝福。

這個是很奇妙的,前面我還說,很多人把外國人的看法加進來奉為圭臬,那我看的會不會是「外國人的想法」呢?其實不是耶,因為這個上帝不是西方人的上帝,不是猶太人的上帝,不是美國人的上帝,而是全人類、全宇宙的上帝,祂更是我的上帝,讓我在困難中、讓我在思考窒礙時,直接給我幫助、直接給我力量與答案的上帝。

這真的是很奇妙的,原本我還在思想外國人的經驗與認知是否能全盤成為我們的依據時,我卻直接找到問題的中心與共通的答案,那就是「上帝」,我們所有一切的價值觀都是可以依著上帝而行,上帝又是這麼樣地與我們親近而不陌生。

我想,我對很多事情的認知都是很膚淺很需要學習的,但是感謝上帝,從神而來的價值觀帶領我去面對來自這個社會不同解構的衝激與迷思,這是我自己一點小小的感想,與大家一起分享。


回信給原作者 回到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