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间丧俗浅介

文 / 陈凤翔

  孔子虽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是如今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怎样才是合乎中庸的丧礼。台湾因著各种宗教混杂,使得台湾民间传统的居丧方式非常复杂繁琐,充满矛盾,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各不同套的做法(如《她的死》一文所述)。人生各种进程(诞生、成年、婚姻、祝寿、死亡)混和儒、道、佛、与一般民间信仰色彩。就拿最后一程「死亡」而言,祖先崇拜(祭祖)来自儒教;引魂超渡、做功德来自道教;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及转生思想,来自佛教轮回思想;焚冥纸、库钱、纸厝给亡灵,则来自一般民间信仰。集合众家众流派的观念,导致丧礼越发铺张与累人。

  而丧礼的前提是:灵魂不灭。每个灵魂在这一生结束,都有去处,或西天、或阴间、或地狱。而丧礼不只是为著生者得到内心的安宁所准备,同时也是协助死者可以顺利抵达另一个世界。

  民间传统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人一死三魂各奔东西。一条去阴间、一条去转世、一条留在家中神主牌受亲人供奉。七魄则随著尸体腐烂而渐渐消散。若尸骨还在,表示魄还在,要予以收纳供奉保存于骨瓮,并流行土葬。土葬时,选择墓地非常重视风水,有「捡骨」习俗,又俗称「捡风水」,或「二次葬」。也就是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甚至在台湾西南沿海,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有些人以为改葬次数愈多愈好。

  也是因为有「三魂七魄」传统观念。所以人一死,就得办法事,引导这些魂魄去该去的地方。出殡前的牵亡歌阵,则是最常见的民间超度亡魂的丧葬阵头。希望藉由众神仙的保护与导引下,带领亡魂过阴府、游十殿,最后抵达西方极乐世界。通常牵亡歌阵有说和唱两类。内容大致分为「请魂就位」、「请神」、「调营」、「出路行」和「送神」五个阶段。

  至于清明节,则有扫墓活动。常见清明扫墓的两种民间信仰仪式:挂纸与培墓。挂纸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此坟已经祭拜过。培墓则是将祖坟上面与周围的杂草予以清除修整,并且于坟前与旁边的土地公(土地公被视为是坟墓的守护神)前摆放一些祭礼,或三牲、酒菜、蔬果、□类与鲜花,并且还会烧纸钱、点香膜拜。

  基督信仰没有「三魂七魄」的说法,但是有灵魂之说。认为人死了,灵魂就沈睡,等候耶稣再来。因此基督教的丧礼,不是为协助死者可以顺利抵达另一个世界,而是为了安慰生者的心宁。至于,基督徒的服丧方式,保留传统的「戴孝」礼俗。死者埋葬之后的近日与百天,会举办「家庭礼拜」。周年则召聚亲友做追思礼拜,追念先人。因为基督信仰没有「三魂七魄」的死亡观,所以基督徒家里不设「公妈牌位」(神主牌),但会悬挂先人遗像,以追念祖先的恩德与佳言懿行。追思礼拜的目的是感谢上帝生命的源头,与追念先人。基督徒与先祖交通,则不需经过法师乩童之徒,在使徒信经里,「我信圣徒相通」指著从古到今千千万万数不尽的众圣徒间,可以透过祷告交通。而清明扫墓祭祖,基督徒就是将祖坟上面与周围的杂草予以清除修整,以及献花鞠躬致敬。或者在坟前做的小小的家庭礼拜,唱诗歌、祷告、读经、讲道。

  随著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造成社会结构改变,传统乡间的大家族纷纷变成都市小家庭。人们随著自己所受的教育与专长找工作,分散各个都市,不多聚集于一处。另外,在观念上,人们也不觉得生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传香火、供奉香火一事,就变得困难许多。而都市聚集居住的空间设计(怕火灾、影响美观),也使得供奉祖先牌位不易。因此,现代很多家庭也多用照片取代祖先牌位,也多用追念先人的心情取代烧纸钱焚香祭礼供奉的仪式。

索引页

回信望爱全球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