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節的由來

文 / 陳小小

  十八世紀在英國產生工業革命,之後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加速發展工業,到了十九世紀,美國更是急起直追。十九世紀中葉,由於電力的發明與應用,使得各種製造業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更積極地促進經濟發展。而工業革命所造成的社會變動有很多,中產階級的興起是件很重要的大事。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包括銀行家、工商業者、律師、醫師、工程師、教授、藝術家、小店主、公務員...。他們之所以構成一個社會階層,主要是由於他們具有一種共同的觀念與態度。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是由於自身的努力,及社會的變遷所造成。他們對抗上面既有的特權階級,他們也與社會最底層、收入菲薄的工人農人有別。

  這些中產階級當中有一些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注意到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不良現像,如無限制的商業競爭、只重生產而不顧及分配、工人生活困苦與資產階級奢華生活的強烈對比。於是他們開始設想另一種經濟與社會組織,希望藉著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制度來解決工業社會的問題,於是而產生社會主義思想。勞動節則是在這種社會背景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衝擊的觀念下所產生。

  當時的工人非常可憐,一天工作時數高達十幾個小時。每天除了工作,大概就只剩下睡覺,甚至可能連睡眠都不足。勞工們活著就像是生產的奴隸。到了1882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一些美國的工人便發起「勞動節」運動,呼籲勞工的重要性,人們應向辛苦的勞工致敬。同年的9月5日,在紐約舉行了第一次勞動節游行。《紐約世界》雜誌報導,聯邦廣場2萬名工人歌唱歡呼著、舉著旗幟沿百老匯大街行進。旗幟上寫著:「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娛樂!勞動者創造全部財富!」這件事很快贏得了有組織的的勞工運動的支持。1884年10月7日美國工人正式發起「三八制」運動。

  這個重視勞工的福利之火開始延燒到全世界。1889年在法國巴黎各國的工人代表聚集,通過以每年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紀念日」。規定每年5月1日,在世界各地都要熱烈慶祝,以繼續推動「三八制」運動到全球。而美國國會是到1894年才把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正式定為節日。

  在當時慶祝勞動節所提出的「八小時工作」要求簡直是個幻想。不少資方或社會評論家認為「八小時工作制」會造成工業破產,並且會讓工人懶散而導致犯罪,增加社會犯罪率。但後來歷史證明,並沒有發生這種可怕的後果,而且反而有不少好處產生。而前幾年在台灣勞工運動提出的「週休二日制度」(雙週84小時、平均每週42小時),亦是被資方與評論家用相同的說法反對。但「週休二日制度」並沒有讓台灣經濟情況變糟,反而讓國民旅遊風氣興起、促成觀光產業。並而週休二日讓親子間有較為寬裕的時間互動,家庭幸福更是社會結構穩定的重要基本面,這是無法用經濟指標來顯示的好處。

  不管如何,「勞工節」這個節日,就是要提醒大家世界上還存在著許多辛苦卑微、卻很重要的人們。我們應該要關心這些弱勢團體的福利,而非僅汲汲營營於自己的好處。聖經上提到「那行不義蓋房、行不公造樓、白白使用人的手工不給工價的有禍了!」(耶22:13)我們一般人雖不可能請工人來蓋房子,卻不給錢。但是這句話的廣泛意義包括:是否在社會結構上,無限制擴張自己團體的利益、透過剝奪這些勞工的福利而獲得。

  而《信望愛勞工節專輯》希望讓大家來對勞工有更深入一層認識。也將此專輯獻給勞工朋友,讓我們向他們致上最高敬意。

索引頁

回信望愛全球資訊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