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大拉馬利亞—妓女變聖女
【名畫選粹】

哀傷、懺悔與沈思



Mary Magdalene 手提沈香瓶的馬利亞

施可樂(Jan Van Scorel 1495-1562)作

油彩•畫板,67*76cm

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解說】

施可樂,德國畫家。他的畫作常以德國風光為其背景。

本幅畫作呈現抹大拉馬利亞的豔麗動人與清純可人結於一身。手中的香膏瓶指著這女人是抹大拉馬利亞。


St. Mary Magdalene 手提沈香瓶的馬利亞

凡•德•偉登( Rogier van der Weyden ) 作

油彩•畫板,33*27cm

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解說】

凡•德•偉登的抹大拉馬利亞衣著比較不花俏豔麗,欲強調抹大拉馬利亞的清純可人。手中的香膏瓶亦是樸素潔淨,香膏瓶是抹大拉馬利亞的象徵物。


Penitent St. Mary Magdalene

提香(Titian)作

油彩•畫布, 118*97cm

聖彼得堡•艾米塔吉美術館

【解說】

抹大拉馬利亞淚眼望天,向上帝懺悔哀慟。

這幅所繪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前往法國南部深山裡苦修的馬利亞。

膝上的聖經,下面一顆骷髏頭是沈靜修道的象徵。而左下方的香膏瓶,則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

然而提香的作品,重點不在於表達懺悔,而是本著文藝復興對人體的謳歌而繪。


St. Mary Magdalene

提香(Titian)作

油彩•畫板,84*69cm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解說】

同上。

這幅畫作與上幅畫作,皆是提香的作品。前者還比較素淨一些,但是兩幅皆欲呈現抹大拉馬利亞的豔麗,以及內在深處洶湧澎湃的熱情。

特別是這幅乾脆拿掉聖經與骷髏頭的標誌,可能指著這是還沒有遇到耶穌前的抹大拉馬利亞,處在光明與黑暗中間的掙扎。也或許是想要充分顯現文藝復興對人體的謳歌,而非表達懺悔。


抹大拉的馬利亞

杜明尼基(Domenichino)作

油彩•畫布,88*76cm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解說】

此幅畫作欲呈現抹大拉馬利亞的豔麗,以及內在深處洶湧澎湃的熱情。可以與提香的抹大拉馬利亞一起來看。

這是描繪還沒有遇上救主耶穌、悔改前的抹大拉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

格雷考(El Greco 1545-1614)作

油彩•畫布, 156*121cm

布達佩斯•國立美術館

【解說】

格雷考(El Greco 1545-1614)畫了很多幅的抹大拉馬利亞。

本幅畫作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前往法國南部深山裡苦修的馬利亞。

膝上的聖經,下面一顆骷髏頭是沈靜修道的象徵。而左下方的香膏瓶,則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

格雷考(El Greco 1545-1614)作

油彩•畫布, 104*83cm

美國•納爾遜•艾特京斯美術館

【解說】

本幅畫作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前往法國南部深山裡苦修的馬利亞。

右下方的骷髏頭是沈靜修道的象徵。而香膏瓶,則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


悔悟的抹大拉馬利亞

格雷考(El Greco 1545-1614)作

油彩•畫布,108*101cm

美國•渥塞斯特美術館

【解說】

格雷考(El Greco 1545-1614)畫了很多幅的抹大拉馬利亞。

本幅畫作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前往法國南部深山裡苦修的馬利亞。

左下方的骷髏頭與香膏瓶,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正在沈靜修道。


抹大拉馬利亞

瓦卡羅作

油彩•畫布,154*106cm

華沙•國立美術館

【解說】

本幅畫作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前往法國南部深山裡苦修的馬利亞。

右下方手中的骷髏頭與一旁的香膏瓶,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正在沈靜修道。

其眼眶含淚,表現其為著過去的罪孽而深刻慟悔。


哀傷的瑪格達琳

薩佛多(G. G. Savoldo 1480-1550)作

油彩•畫布,86*79m

倫敦•國家畫廊

【解說】

本幅畫作的抹大拉馬利亞是已經被耶穌潔淨,而跟隨耶穌腳蹤行的馬利亞。

左下方香膏瓶,背後的墳墓,指著其為抹大拉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墳墓前,為耶穌的死而悲痛。

然而之後,按這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的記載,「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輥開,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抹大拉馬利亞會在此看見那個天使。


抹大拉的馬利亞

杜爾西作

油彩•畫布,73*56m

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解說】

杜爾西的抹大拉馬利亞,是標準的虔誠聖女(聖徒 saint)姿態。

頭上有光圈,臉上純潔像個天使。


油燈前的馬利亞
Repenting Magdalene
或作Magdalene and Two Flames
或 Magdalene Wrigtsman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作

油彩•畫布,133*102m

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解說】

拉突爾也是畫很多抹大拉馬利亞的畫。所有抹大拉馬利亞的畫作中以拉突爾的畫作最樸素。他創造了一個流露哀怨之情的樸素形象。不像其他畫作看起來充滿世俗的宴樂、華麗的衣飾,只有清醒、沉靜、悲哀的反省。

畫作描繪當過妓女的抹大拉馬利亞,在為過去罪惡,而閉關苦修。膝上的一個骷髏頭,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


懺悔的瑪格達琳
Repenting Magdalene
或作 Magdalene in a Flickering Light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作

油彩•畫布,128*94m

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解說】

同上。

畫作描繪當過妓女的抹大拉馬利亞,在為過去罪惡,而閉關苦修。膝上的一個骷髏頭,提醒自己要正視死亡。在簡陋的桌子上放了兩本厚厚的書,還有一根鞭子和一個木十字架,暗示了其苦修。衣服半褪、裸露的雙肩,指著她隨時用鞭子抽打自己。

由拉突爾親自署名的也只有這一幅。其畫作很喜歡用燭光來烘托主題,並令人感受神秘的氛圍。


懺悔的瑪格達琳
Repenting Magdalene
或作 Magdalene before Mirror
或 Magadalene Fabius

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 1593-1652)作

油彩•畫布,113*94m

【解說】

同上。

拉圖突的畫作具有卡拉瓦喬式的明暗二元性,很喜歡用燭光來烘托主題,並令人感受神秘的氛圍,形式單純、手法簡潔。但就古典主義的畫家來看他的畫作,是為鄙俗、上不了台面。然而就現代的角度來看,這幅卻是把馬利亞靜默沈思的感覺充分表現出來。比起前面提香那兩幅的抹大拉馬利亞作品,來得更接近故事的核心意義。

與其說主題是馬利亞懺悔,還不如說是馬利亞沈思。


抹大拉馬利亞

利貝拉•荷西(Ribera Jose, 1591-1652)作

油彩

【解說】

利貝拉荷西是西班牙畫家,其作品在西班牙很受歡迎。因為他畫的主要是西班牙「反宗教改革」主題,多以聖徒與女聖徒為作畫主題。而對於宗教改革者而言,聖徒是該被推翻的對象(詳文參見:七、失落的恩典)。

他跟拉圖突一樣,其畫作具有卡拉瓦喬式的明暗二元性。甚至他曾以卡拉瓦喬追隨者自居。


The Penitent Magdalen

利貝拉•荷西(Ribera Jose, 1591-1652)作

油彩

Museo del Prado, Madrid, Spain

【解說】

利貝拉荷西是西班牙畫家,其作品在西班牙很受歡迎。因為他畫的主要是西班牙「反宗教改革」主題,多以聖徒與女聖徒為作畫主題。而對於宗教改革者而言,聖徒是該被推翻的對象(詳文參見:七、失落的恩典)。

他跟拉圖突一樣,其畫作具有卡拉瓦喬式的明暗二元性。甚至他曾以卡拉瓦喬追隨者自居。


期盼聖靈引領天國

勒•許爾(Eustache Le Sueur 1616-55)作

油彩•畫布,48*64cm

【解說】 耶穌升天後,抹大拉城的馬利亞,遠行到法國南邊的一個山上,過著隱居的生活。餐風露宿,沈靜修道,一個木頭十字架、一個骷髏頭、一本聖經,長年過著苦修、守齋戒的日子。

據說此山是法國的維克托山(Mount sainte-Victoire)。


抹大拉馬利亞昇天

安杜林內茲作

油彩•畫布, 205*163cm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解說】

耶穌升天後,抹大拉城的馬利亞遠行到法國南邊的一個山上,過著隱居的生活。餐風露宿,沈靜修道,長年過著苦修、守齋戒的日子。終於得道,然而因其罪孽深重,上帝還派了四個小天使來接她走,才得以升天。

左上方,有個大天使一旁奏樂慶祝。


抹大拉馬利亞昇天

利貝拉•荷西(Ribera Jose, 1591-1652)作

油彩

【解說】

利貝拉荷西是西班牙畫家,其作品在西班牙很受歡迎。因為他畫的主要是西班牙「反宗教改革」主題,多以聖徒與女聖徒為作畫主題。而對於宗教改革者而言,聖徒是該被推翻的對象(詳文參見:七、失落的恩典)。

他跟拉圖突一樣,其畫作具有卡拉瓦喬式的明暗二元性。甚至他曾以卡拉瓦喬追隨者自居。

此幅畫作描繪抹大拉馬利亞升天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