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守护者》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嘘!这是秘密!」目睹家庭暴力与世代复制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压抑、不轻易和身边人深谈家事和内心感受,是许多暴力家庭中的现象。笔者长年在实务工作中发现,许多家长认为家暴事件是家丑不应外扬,家暴当下,儿少虽目睹一切,但只能束手以对。虽然民众近年来对于接受社福服务,心态已较过去开放,但仍有很多家庭视家暴为家内秘密,不许目睹家暴的儿童向他人提及内心感受,更遑论接受社福服务。

这是其中一个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案例,5岁大的Tom与睡隔壁房的姊姊Gina,在睡暖的被窝里被父母的争吵声惊醒,隔天Tom与Gina见到母亲脸颊乌青、眼睛红肿,心里猜想母亲应该是受到父亲暴力相待,但Tom与Gina不敢问;过没多久,在晚饭后的客厅里,又见到父母亲言谈不欢,母亲将厨房物品乱摔一地,父母更加在面前打起架,当时母亲被打到脸部出血。这一切都被Tom、Gina全程目睹。


Tom的世界只有自己的家人和幼稚园的老师同学,他不懂暴力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应如何处理。Tom跟我说:「当我想到这件事(指父母冲突暴力事件)我就没办法呼吸,我担心妈咪被爸比打死,我的头脑里一片白色,没见到妈咪,我会担心,想知道妈咪在哪里?」Tom非常担心母亲受伤或消失不见。

国二的Gina,学业向来表现中上,在校出席和成绩表现稳定。Gina受到家长要求,在校不能对任何人提到跟家里的事情。Gina告诉我:「见到妈咪被爸比殴打,我好害怕,我也担心爸比有天是不是会打我和弟弟,家暴画面会突然出现在我上课时、睡梦中,我担心以后长大认识的男性是不是也会跟爸比一样打我?」由于家庭暴力之故,孩子担心被他人看待的眼光,而不敢与人提及家里发生的事情。

Tom的爸爸的职业是工程师,35岁时与Tom母亲相遇、相恋、共组家庭,就像许多的台湾的传统家庭一样,Tom爸从有记忆来,家里是不容多谈到情绪感受的。Tom爸说:「当我小时见我爸打我妈,一开始也不知所措,也曾经劝我妈离婚过,但我妈都跟我们说,为了我们几个小孩,她愿意继续忍耐。后来再见到母亲被打,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视而不见、十分厌恶我爸所做的事、曾经气得冲动想打我爸,而我的家人都对我和我的手足下封口令,要求我们去学校不能对任何人说家里的事情,因为我爸说『家丑不外扬』。」话说到此,Tom爸震惊发现,他年幼时目睹的家庭暴力行为,明明是当时自己所厌恶,曾几何时,自己却也成为使用暴力、复制家庭暴力史之人。实务场域中发现,目睹家暴儿童基于性别角色模仿,以为女性不论处境如何都必须承受;男性则应该以威权代替情感流露。

每年约有6万多名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励馨基金会于2015年针对126名受到家庭暴力对待的家庭进行普查,了解到:34%的孩子经常目睹父母暴力,8.8%总是目睹父母暴力,合计约43%的孩子常常目睹父母暴力;此外55%家暴被害人认为伴侣的暴力行为会让孩子对施暴的伴侣疏远,58%被害人则认为自己会与孩子更黏。当中也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被害人与相对人,婚前都曾经目睹父母暴力,88%的被害人认为目睹父母暴力对孩子造成创伤影响。

Tom家族只是众多暴力家庭的冰山一角,不是唯一案例,Tom的生命故事,只是成千上万目睹家暴案例中的其中一个。

「爱孩子!请停止对家人施暴!」不是一个口号而已,值得重视的是,每年有多少家庭暴力发生,就可能有儿童或青少年直接或间接目睹家暴,直接目睹家暴指的是家人使用暴力时,孩子当场目睹甚至受到波及;间接指的是孩子不在家人使用暴力的同一空间,但知情暴力情事,而间接目睹的影响或创伤不一定亚于直接目睹。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接触的第一个团体、第一个社会,家庭养育我们成长,也是影响我们最深的地方。越来越多实务经验和研究指出,目睹家暴产生的影响甚至创伤会影响生心理,与他人建立关系困难,也有许多人在进入两性亲密关系时产生畏惧,因此需要尽早接受专业介入将有机会得到协助。

本专栏与励馨基金会 合作。

【延伸阅读】:
住宅法应回到立法初衷,新政府勿罔顾弱势权益!
无法二分的人生抉择
人权的限制与性权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