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何处有100%适合我的工作?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当老师?」

我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因为当我觉得自己想当老师的时候,多半都是想到它令我开心、有意义感、有成就感的一些画面,例如:

我喜欢跟几个人组读书会,一起阅读对了解自己生涯难题成因有帮助的书,或是观赏能引发我反思人生价值目标的电影。 我喜欢跟几个人定期聚会,一起聊聊各自当前遭遇到的各类困难的原因、想法和心情。

我喜欢跟几个人一起针对一些生活难题,想想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它们,最好还能定期聚会来检讨行动策略怎样调整会更好。」

☼但是当我真的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我发现到不可能每天只做上面这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还得做一些自己没兴趣的事情(例如行政业务或人情世故),甚至遭逢自己根本不想面对的惨剧。

例如,职场上就是有同事跟我的价值观差异甚大,以致于对组织面临重大困难的成因产生南辕北辙的解释,连带地,在做一些重要决策时,也经常容易发生价值冲突或情感撕裂的痛苦。

即使是单纯的教学,也会遇到费尽心力准备一些自认为有趣或重要的东西,但是课堂上就是无法引发学生兴趣的惨状。即使是做我喜欢的小团体聚会,也会遭遇与我价值差异很大的学生,当我们谈到比较敏感的话题时,便开始渐行渐远。

也可能是因为彼此信任感不足,无法一起讨论出回应当前困难的策略;或是虽然讨论出一堆策略却缺乏信心实践出来。这些都会让我持续累积「无法陪伴学生解决问题」的挫败感,以致于一点一滴让自我认同或价值感崩裂。

☼更惨的是,我很容易把上述不想做的事或不想遭遇的惨剧,用多拉ㄟ梦的放大灯无限量放大,将它们带给我的恐惧、焦虑与愤怒充斥全部生活。我甚至会不断告诉自己:「好惨喔!没有学生喜欢我」或是「唉!时代变了,年轻人对我说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看来我真该赶快退休了!」一旦走到这一步,焦虑的乌云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我。

但真实的状况是,即便有同事跟我价值观差异甚大,在做一些重要决策时令我烦躁不安、甚至气愤不已,还是有其他同事觉得我的意见不错;即使有一些同学对我传递的资讯不感兴趣,还是可以感受到有一些同学从中得到了启发或力量。换言之,即使真的有人讨厌我,还是有些人觉得我的东西不错。

之所以会陷入「我真的适合当老师吗?」或「我真的配称得上老师吗?」的愁云惨雾中,就是认为「我一定要所有同事/学生都喜欢我」、「我每次课堂教学一定都要同学点头如捣蒜」、「我每一次开会提案都一定要得到全数支持」…..等等,否则就代表「我不适任」、「我是冒牌货」或「大家都讨厌我」这种「全有」或「全无」的可怕二分结论!

☼直到后来,我发现到没有人随时随地都表现得无懈可击、讨人喜爱,我才慢慢开始学习跳脱过于简化的二分价值观,让自己不用陷入「非此即彼」的可怕陷阱,而是用「20-80」、「30-70」、「40-60」或「50-50」等等的光谱,来重新认识自己真实的样貌。

所以现在我会跟学生说:

「一个工作只要能有20%是自己喜爱的内容,另外80%为了生存做些虽然不喜欢,但至少不严重违法的事情,就是一个不错的工作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努力再想想,怎样往30%是自己喜爱的内容推进;人生能推到40%是有意义的工作内容,就已经值得开心了!」

与这个概念相类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100%的杰出教师;甚至我们应该说,所谓「典范教师」也是在某一种或几种价值观下推选或认定出来的。所以,就算是手握教师证书、当选过优良教师、典范教师等等荣誉的老师,也不一定会是你/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所以结论是:

千万不要期待有那个职业的工作内容100%都是自己喜欢的,或有哪份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与人格特质100%都适合自己。

比较务实的作法,是好好认识并盘点各项专业领域或工作内容,并且中肯地询问自己投入那一个时意义感较高、胜任度较足、兴趣较浓。在各方取得自己还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的前提下,做出阶段性的职涯决定;即使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真实工作现场的平衡状况不如自己预期,还是可以透过改变自己,从「20-80」朝向「30-70」前进。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在工作上经历上帝的救赎
工作的呼召是信心的路
似苦而乐、似乐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