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急澗山嵐》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心口一致的先知 —赫舍爾《先知神學》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赫舍爾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討論了「先知意識」,後來增修成為The Prophets一書;此書如今終於翻譯成中文版《先知神學──赫舍爾論舊約中上帝的悲憫》,實在既合適且合時。

在《先知神學》一開頭,赫舍爾承認,他自己在考究先知和他們被收錄於舊約聖經的文學作品時,致力於提出一系列新的研究問題。他身處於超過半世紀以前的學術氛圍裡頭,提出的這些問題誠然是獨特且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研究集中在先知研究重要的一環――先知的情義(pathos),而非先知的論理(logos)。

事實上,現代聖經鑑別學對先知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先知的話語,以及他們的話語和神諭如何在古代以色列歷史,與古近東民族生活當中應驗。基督教傳統裡頭同樣可以追溯到先知的話語,因為先知的道就被視為記號,預告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耶穌將會來臨,也預告新約聖經應驗了基督教會的彌賽亞國度來臨。然而,赫舍爾另闢蹊徑,他關注的是文本如何揭示先知的情感:喜樂與哀傷、同心與恐慌、喜愛與厭惡、願望與憤怒、孤單與悲傷,以及同情與情緒張力等。

赫舍爾別樹一幟,剖析先知的情義(pathos),不單是因為他對文本所印證先知的情感好奇,他更以理服人,指出先知的情義來自於上帝的情義。上帝的情義驅動先知的情義;上帝與先知兩者,在話語和情感方面都契合、協調。上帝的情義不是無理的,而是有意有質的情感。現代聖經鑑別學研究向來試圖不要談論神聖默示(divine inspiration),於是把上帝與先知之間的契合分隔開來。

因著這個緣故,赫舍爾在本書第二部第十三章〈關於先知默示的各種解釋〉討論現代鑑別學在研究先知時,是如何貶低了以色列先知傳統中「上帝的話語」、「上帝如此說」所表達的神聖啟示(divine revelation)。赫舍爾反過來指出,神聖默示是個奧祕、先驗事實(a priori),是上帝的顯現。先知與至聖者有獨特的相遇:「上帝尋找祂差派給世人的先知,面見他們、呼召他們、震懾他們、感動他們。」

再者,對悲憫的強調,也幫助我們了解聖經當中的「道成肉身」(word-incarnate)。先知的話語、情感、靈魂,是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先知說話的內容只能與他們的感覺、他們的所是(being as a person)一致,他們不能口是心非。這觀念對於今天某些華人牧者、教師而言是個挑戰——他們高舉講道和教導為一種頭腦的工夫,卻輕忽講道者作為今日先知的內在情感和渴望。先知「愛」公義就如同他們「講」公義。赫舍爾執意強調先知的神聖經驗,以及這些如何使他們勝任先知事工。他們是得上帝關懷照顧的一群人。

在後現代處境,人類的情感、渴望與喜惡迸發出來,凌駕於理性思考之上。本書則鼓勵人們收斂情感,如上帝有意的情感,並使之投向上帝而非遠離上帝,與至聖者同心。正如聖經有一句值得我們記住的經文:「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六4~7;太二十二37;路十27)

赫舍爾探討公義的品格這一主題,也值得我們注意。顯而易見,大家都知道以色列眾多先知傳達公義的信息。彌迦書七章6~8節是一段有名的經文。赫舍爾有先見之明,指出聖經中的先知,不把公義視為世俗的思想與觀念。

他如此寫道:「由於先知不是奉道德律之名發言,所以把他們形容成公義或是mishpat的擁護者就不對了。比較準確的看法應該是把他們視為擁護神聖悲憫的人。他們不是為公義的觀念發言,而是為公義的上帝發言,為上帝對公義的關切發言。」這種對於神聖公義的重視,會讓今天的讀者發現,在二十一世紀社會、政治的處境下,社會運動人士所倡議的公義,與聖經所談及的公義不盡相同。

聖經所談及的公義也不是一個憑空的觀念或品格,赫舍爾這樣解釋道:「並沒有終極的律法,也沒有永恆的觀念。惟獨上主是終極與永恆的。律法是祂所創造的,道德觀念並非與祂分離的實體;兩者都是祂所關切的。事實上,道德觀念的位格化(personalization),正是先知神學不可或缺的預設。」換句話說,先知所談到的公義,與世俗的公義明顯有所不同。我們常透過報紙、新聞節目與網路資訊來認識世俗的公義,然而這種公義卻是缺乏神聖權威與神聖悲憫。

今天,強調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已經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不過赫舍爾與「道」這個中國觀念進行對話,至少就他那個時代的聖經研究而言,前所未見。這種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旨在呈現聖經中的上帝與眾不同:上帝不該被看成柏拉圖所講的善、伊壁鳩魯所講的絕對自足、印度教所講的最高存有、自然神論者所講的不動的推動者、道家所講的道(有如沉默或寂靜主義)。赫舍爾指出:「先知所宣講的不是上帝的沉默,而是祂的情義。要認識上帝的道路,必須先服從祂的旨意。」赫舍爾在本書與「道」的觀念對話,大概會讓熟悉這觀念的華人讀者產生共鳴,使他們閱讀與理解本書時更加得心應手。

赫舍爾是一位猶太教拉比,因此他的著作沒有涵蓋到基督教傳統,也不會提到新約聖經文本、耶穌基督、新約與教會。我們只能想像,如果這本書也包含對新約的見證,其深廣會達到哪種程度。畢竟耶穌是被稱作像摩西、以利亞般的先知。神聖的悲憫與先知的悲憫交融匯聚,其中滿是愛與公義,這在耶穌生平中的受苦、服事與死亡裡頭表露無遺。耶穌就如耶利米般孤獨,遭自己的群體離棄。

先知被人視為瘋狂無理,有如不正常的狀態,耶穌也有同樣的經歷(約十19)。因此我誠心建議,讀者閱讀本書時,能把新約聖經放在手邊;最好是在新約裡面,儘量找出舊約先知傳統的應驗與預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完整閱讀整本聖經的先知傳統。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延伸閱讀】:
公義由流行時尚所支配?!
從父母心看天父心
難免心懷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