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答問》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社會倫理的亂象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信理是否只在乎靈魂的救恩,而與倫理議題沒有相關?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若因信稱義無法使信徒的倫理情操與世界產生分別,甚至讓人以為,「信」已經取代了聖經的傳統倫理價值,那麼這種輕看核心倫理的「信」不會是出自聖靈的感動。

從「創造」看仁義與婚姻律

基督教相信「創造」。上帝的創造之工顯出(創世記一至二章),祂按次行事、預備各樣恩典,滿足萬物的成長需求,因為祂是仁愛的主(詩篇卅三篇5節,卅六篇6節)。

祂以自己的形像創造人,並要人映照出這個形像,以恩慈與真理彼此相待,為要使祂的公義屬性被傳揚和紀念。祂又設立婚姻之約,做為創造的高峰。婚姻制度以男女兩性的結合做基礎(參耶穌的證詞:馬可福音十章6-9節),這制度不僅在屬靈上象徵神與人立約的忠貞不渝,也成為受造自然律的神聖記號。

由此可知,「我信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這句大公信條其實富含了飽滿的倫理啟示,攸關受造界的正義、仁愛與兩性婚姻律。這三件事在整本聖經裡頭一再被呼籲,猶如是那運行軌道不變,放光帶來生命的天上日頭。它們不是機械式的死規條,也不應成為教會這基督新婦阻絕人進入恩典身體的額外門檻(正如,教會的大門以及信徒的愛心應當向不相信基督是至高救贖主的人來敞開)。

但,正義、仁愛與兩性婚姻律終究是帶著屬天應許的普世價值,要孕育培養德行,並同時惠澤受造界,使創造主的祝福可以在人間豐盛圓滿地常存。人類的外觀文明建設雖然自古到今都不斷改善中,然而這三樣實現完美精神律的自然典範卻是可以不斷顯露出人性虧缺的試蕊。

正因如此,它們成為教會去見證並活出基督榮耀身體的有力指標。

權慾、物慾與情慾

權慾、物慾與情慾是撒但在這個時代的技倆(參約翰壹書二章16節;彼得前書五章8節;哥林多後書十一章14節),要破壞上帝創造的美善與自然次序的命定。

只要有人存在的一天,就會有剝削恫嚇、壓榨奴役、武裝暴力、對各樣受造萬物的凌虐與濫用、對窮乏困苦之人的漠視、對無辜之人的毀謗羞辱,或是在上者(不管是統治精英、人民代表、法官階級或是媒體集團等等)藉由濫權與謊言來敗壞民風、製造對立等種種的權慾惡行。這些都是在扭曲人原本受造的公義形像,並且為世界的人群關係不斷屯積地獄一般的仇恨之火。

說到物慾,現代人的集體生活型態不思天主的仁愛,對大地進行無情的侵略,受夠咒詛的大地焉能不反撲?物慾像是一股煽惑痲痺心靈的漩渦,又像是讓群蛾無力招架的魅火。和權慾一樣,物慾的惡靈只想極盡所能地扭曲價值觀、生命,以及幸福的意義,用它無孔不入的觸角來滲透赤化人間的社會結構,讓個人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被加速摧殘。

再者,現今世界的生活表面上日益便利,各種孔武有力的自然界能源看似一個個逐步向人俯首稱臣,但全體人類其實曝露在更高度的危險係數中。

更令人難過的是,醉心解放的情慾野火恣意解構兩性的正當關係,又意圖以人權之名灌溉拉拔各樣新穎的嚐試,讓婚姻這個創造之工的高峰(創世記一章27-28節,二章18-25節;參耶穌的證詞:馬太福音十九章4-6節)危在旦夕。比如,將違背兩性婚姻自然律的「同志婚姻」炒作成一個人權商品,不顧它對家庭、夫妻、女婿媳婦、祖孫等親屬關係定義所造成的衝擊。

傳統的家庭或婚姻概念若亂了套,被無端地擴大,不知饜足的罪性怎可能不得寸進尺?長此以往,有誰能保證,雙性戀之間的多重婚、抑或是同性之間或異性之間的濫交關係不會有朝一日也取得合法的婚姻保障?婚姻觀一旦變質,社會的水平倒退回古希羅時期性道德紊亂的光景只是遲早的事。

信理的呼籲:正義

為了匡正並對抗上述的暗昧權勢和慾望,大公信理宣告受造界的不變倫理。

首先,它提醒教會理當藉由真理的教導,並透過積極恆久的集體勇氣與智慧,以敬畏上帝、為罪傷痛之心直陳揭露社會的不公義與敗壞惡行。做為分享生命的團體,教會效法上帝對世界以及受創大地的眷顧,視受到踐踏之人如同鄰舍。幽黑的死角雖多,教會的使命卻是盡其所能用光照耀暗處,使受傷的靈魂得到釋放,並且扮演和平之子的角色,在社群中搭建修補人際裂痕的橋樑,讓人性仇恨的力量得以被壓制。

基督徒的行公義是以珍視聖經啟示、遵循愛的原則,以及護守人的尊貴做前提。不同的信徒團體對這三者各有偏好,職是之故,顧此失彼是大家共同的盲點。但教會最常見的試探依舊是,對發生在周身的事冷漠,該挺身發聲或行動的時候往往瞻前顧後,思考過剩,如同當年的祭司和利未人,將臉別過視若無睹。對應這個軟弱與失敗,信徒團體聯合起來所做的社會性呼籲與關懷訴求代表了覺醒的力量,提供給來自不同背景的教會組織一個共同實踐真理教導的機會。

正義的行動乃是出於基督的感召,為要使曾經受苦的基督可以臨到受困之人,使造物主的良善可以再次撫慰沉默的受造界。基督的愛驅動教會的心腸,愛帶來勇氣與正義。基督的榜樣提醒教會與個人,愛得完全才是義,所以無人能說自己完全有義。也因此,行公義必須以謙卑謹慎之心做調合,以免落入自義與張狂。

行公義與除去不公義之心必須同時並進,正如活出愛與除去無愛之心是相互呼應的。準此,一個行公義的教會必然時常在真理的光照之中懺悔和彼此認罪,表明自己也需要清潔的智慧與主的憐憫,並且必須努力勝過自身的不公義。反之,信徒團體若縱容自己隨從世界的生存法則,任憑肢體之間勾心鬥角,為私慾而活,那麼就算它外在有義行,也等於是同時間在助長不公義。

信理的呼籲:仁愛

上主的創造與護理之工顯出祂仁愛慈悲,人民牲畜都救護。遵行仁愛之路與實踐正義一樣,都是在回應上帝的恩典。

承認上帝是造物主代表的是:我們的一切都是從祂白白領受(哥林多前書四章7節),包括最不可少的生命氣息、為這生命來上色的各樣大小才幹與福氣,以及天路之旅中那或高或低、或喜或悲的際遇。生命源於上帝的分享,因此受造的生命原本也是分享的媒介。

例如:肢體以及言語的表達是一項生命的禮物,目的本是藉由分享這些禮物,使人被鼓勵、安慰、勸誡與挽回。分享的舉動不僅告白上帝對一切擁有主權,又分擔修補了人間的軟弱與匱乏,使上帝那創造與護理之工的仁愛得以延續。

上主不僅賜下生命,也託付人來管理萬有。身處於萬物共存的生態界,信徒團體理當藉由良性的輿論凝聚,持續呼籲社會以負責任的態度來支配與開發這個自然界,因為那不僅影響生態的品質,牽動萬物的和諧,也關係到眾人的生存安危。基督徒理當提醒自己是受託的管家,以仁義的態度來取用受造資源,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杜絕貪婪與誘惑,帶動簡樸的情操,將自己的有餘拿來和不足之人分享。

簡樸大有益處,它帶來知足,把被各樣偶像所盤踞的靈魂空間收復回來。心靈愈從物慾的重軛中得釋放,就愈加倍喜悅那真能讓生命得豐盛的事物,也愈發地排斥會讓身心靈與大地一同受害的生活模式。現代群聚性生活的特徵與標榜是高效能、便利以及不落人後,這些訴求被包裝成人類社會所崇拜與追逐的偶像。由這種思維所推動的科技與道德觀不會帶來修補,而只是持續強化一個變本加厲的破壞性循環。

與此相較,簡樸的異象乃是:以修補萬物、增進身心和好的眼光來應用知識並經營生活。教會是在基督裡所形成的新社會,理當歡迎這種反潮流的生活文化,讓它成為靈性傳承的一環(羅馬書十二章2節)。這麼做不只是期待受造界的破損得以被修補,也是為了落實基督「愛人又愛己」的大吩咐,見證出效法天主仁愛的決心,在歡喜與真誠的施與捨中,培養出一個活在滿足與感恩之中的群體生命。

信理的呼籲:婚姻

至於婚姻的倫理議題,須知教會與世界的關係從古至今都不是靜態的,要不就是教會在持守既有立場的當中去影響世界,要不就是教會被世界改變。地上政權、司法機關與民意的態度猶如不定的風向,此一時彼一時;它們會如何流轉,無法由教會來決定,然而教會對任何想動搖兩性婚姻自然律的作法也絕不可能表現得若無其事。教會像是發光的日頭,日頭若落入被幽暗遮蓋的狀態,那麼縱使它尚存一絲餘溫,也等於喪失了功用。

今天的教會應當痛悔自省的是,它是否以人的想法在看待婚姻(例如,是否教會婚禮誓約的神聖性愈來愈被敷衍,而基督徒夫妻甚至是牧者對付代價忠實委身婚姻的堅持是否也每況愈下?),以致於失去向這個世界做見證的能力。教會對兩性婚配離異的態度如果與這個世界太靠近,就自然會棄守原有的倫理立場,影響所及,甚至在家庭生活的經營上也無法對人有號召。

所謂的「婚姻」是「忠實」這個精神律以及「兩性聯結」這個自然律的合一,兩者猶如靈魂與身體那般地密契。從基督信仰的眼光來看,那代表愛的原則與聖經倫理的締盟。若這兩者缺一,那麼就算把婚姻這回事講得再令人嚮往,它都已經是個可有可無的概念了(註)。而這也提醒教會,一個把婚姻法則模糊掉的基督教不過是空殼子,它無可避免地會淪為一種按便宜行事的道德觀,順著世界的胃口來放送愛與盼望,讓基督教脫離初代以來所持守的聖道傳統,變成一座以人的慾望所築成的夢幻魔塔。

註:葛德‧泰森恣意詮釋耶穌醫好百夫長的僕人這段經文(路加福音七章2~10節),將「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解讀為百夫長的愛人,又附和將大衛與約拿單假想成同志性伴侶的老掉牙說法(《我思‧我想‧我信:回應當代的235個教理問答》,頁580~581)。不禁讓人吶悶,聖經形容使徒約翰是「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又「靠著耶穌胸膛」(約翰福音十三章23節,廿一章20節),是否也該用同樣的邏輯來解讀?而這樣的讀經邏輯豈非是隨意拿耶穌和聖經的典範人物來為自己的倫理觀點作背書?

●作者為台北衛理神學院學務主任

【延伸閱讀】:
算命,天機還是預言﹖
逆轉風潮(上)
當被世俗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