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答問》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主所不認識的是什麼樣的人?行很多神蹟必然證明神喜悅嗎?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是我們很熟悉的經文,常聽到的一種解釋是把這經文應用在教義真假的判斷上。分辨教義很重要,有些核心信仰上的錯謬也確實可能影響得救,但這段經文最關心的問題可能不在教義的正確與否。

首先,我們注意到這些人替自己辯解時說:「主啊,我們不是曾奉你的名宣講神的信息,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了很多神蹟嗎?」(太七22,新漢語譯本)。耶穌在此並沒有指責他們宣講錯誤的信息,或質疑他們趕鬼或行神蹟的能力來自迷惑人的撒旦。

這些人被拒於天國之外,被視為「主所不認識的人 」的原因則是他們是「不守律法(作惡)」的人(太七23,新漢語譯本)。《和合本》的「作惡」,意思是「沒有律法」或「為非作歹」。但若從上下文來看則是指「不守神的律法」[1],也就是「不遵守天父透過律法與諸先知所顯明的旨意」[2],太七21這句「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也說明了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

所以這裡耶穌所說「主所不認識的人」主要不在教義出了錯,新約學者卡森(D.A.Carson)博士也說:「也許他們的信仰是完全合乎正統的」,當他們奉耶穌的名說預言、趕鬼、行許多神蹟,「主沒有否認他們的宣稱」,「但是他們不是真正的門徒」,「最悲慘的,就是那些人還以為他們是真正的信徒。他們顯然預料自己可以進入完滿實現的天國」[3]。

問題來了,如果他們是不遵行天父旨意(作惡)的人,為何還能行許多神蹟?這不是表示神與他們同在或喜悅他們的事奉嗎?柯志明教授指出:不真心「信靠神、敬畏神、遵行神誡命」的人,即使「想要假神之名利用神,但神不可能被利用,相反地,神要利用他,以至於他也可以奉耶穌基督之名成就神奇的事,成就神的事。看,利用者終究成了被利用者」[4]。

除了「事奉動機不單純」、想「利用神」結果卻「被神利用」的情形,我不排除其中有些人可能仍是出於好的動機在講道、趕鬼或行異能。即使如此,這些成就仍不能掩飾我們對神的旨意沒有完全的順服與委身,也不可能「將功抵過」使我們得到耶穌的認可。

海爾(Douglas R.A.Hare)教授甚至認為這些人可能是「具有魅力的領袖」、「他們確實是行動派」、「他們的靈性權柄使眾人大感驚奇」,但「神蹟也無法遮掩他們道德上的失敗」,因他們「沒有真正獻身給耶穌並結出道德的果實」,「連他們也不能藏匿在宗教成就背後」[5]。

因此,主雖「藉著伴隨的神蹟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20,新漢語譯本),但能行許多神蹟仍不等於「好果子」。曾思瀚博士就提醒:若缺乏道德的實質,「他們在神的標準之下毫無用處」,「超乎異常的工作不見得就是好果子」,「耶穌所指的順服,就是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實行耶穌的教導,這才是屬靈成熟的記號」[6]。

需要注意的是,「遵行天父旨意」不是要我們「設立更多的規條,以創造更多不需要思考的律法主義」,「耶穌毫無興趣製造更多的法利賽人」,「相反的,耶穌希望跟隨祂的人能夠應用祂的思考方式,努力面對現世生活的各個層面以活出天國公民的生命」,「以使自己愈來愈符合神的心意」,「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取決於內心的態度」[7]。

強調順服也不是暗示我們能「靠順服的好行為來得救」,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就說:「耶穌強調的是,那些真正聽見福音,並且宣告相信的人,將會透過自己順服的生命,將信仰給表明出來」,耶穌所要求的是「順服的行動與內心對祂的降服,作為我們信心的明證」[8]。

不要誤會我不重視宣講神的信息、趕鬼或神蹟,這些都可以是使人得自由、得釋放、神國臨到的記號(太十二28、路十一20),當耶穌差遣門徒出去時也說:「要醫治那城裡的病人,對他們說:『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十9),即使這只是「預嚐」。

但耶穌這句「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離開我去吧」(I never knew you; depart from me)仍是當頭棒喝,提醒您我:任何恩賜或能力都不能取代「神國的義」。如果我們內心還懷著苦毒、憤怒、驕傲、嫉妒或貪念,始終不能結出「仁愛、喜樂、和平、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的果子,即使行再多神蹟也不能進神的國。

因為「神國的義告訴我們,你是怎樣的人比你作了什麼事更加重要」,「神國的義就是神在人心裡掌權作王的結果」,「只有那些已經接受神掌管生命的人,將來才能進入祂的國度」[9]!

[1] 《新約全書:新漢語譯本(並排版)》,漢語聖經協會,2010,頁23。
[2] 彭國瑋&葉約翰博士主編,《研讀本:馬太福音之登山寶訓》,台灣聖經公會,2018,頁137。
[3] 卡森(D.A.Carson)博士,《主耶穌與神的國度》,美國麥種傳道會,2003,頁216。
[4] 柯志明博士,《愛的倫理:十誡、登山寶訓與基督信仰的倫理精神》,基督徒學會,2011,頁346。
[5] 海爾(Douglas R.A.Hare)教授,《解經講道註釋:馬太福音》,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頁104。
[6] 曾思瀚博士,《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基道出版社,2007,頁200、207。
[7] 曾思瀚博士,《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基道出版社,2007,頁202-203。
[8] 斯托得(John Stott)&康納利(Douglas Connelly),《耶穌的邀請:與斯托得一起讀登山寶訓》,校園,2019,頁179、182-183。
[9] 賴德(George Eldon Ladd)博士,《認識上帝的國》,校園,1993,頁81、83。

【延伸閱讀】:
正視神蹟奇事的目的與迷惑
勝過世界的信心 - 信心是要具體的呈現
沒看過,也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