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廣場─文字人天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欠彼此一個凝視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有個愛讀書的母親。在臺北居住時,曾有一度和已故作家三毛比鄰而居。

  三毛生前因為身為作家,常會得到許多文化界的贈書,母親便常到她家去借書讀。母親有個習慣,喜歡把一切混亂重新排列有序。所以每次去借書,都會順手幫三毛把書架整理一番,按出版社、作者等列列擺好。這件事還被三毛寫進她的文章裡。

  有次,三毛組團去印度旅遊,順邀母親一起同行。那次母親觀察到三毛很有入戲的能力,和當地導遊只說上幾句話,回頭便說那導遊似乎對她有意。許多一般習以為常之事,在三毛世界裡似乎都會化為戲劇化的情節。最後,三毛也是用一個戲劇性的方式結束生命,在醫院裡用絲襪上吊自殺。過世後,仍有許多關於她的種種傳奇在人間流傳。

  這讓我有個體會,在這世界上有兩種人存在:一種是活在故事裡的人,另外一種則是看故事的人。也就是說一種人是專門被人看,另一種人則是專門去看人。

  既然如此,我們是屬於哪一種呢?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小說,我們同時是這本書的作者兼主角。自然,便應不斷地充實自我,讓自己這個角色變得更為豐富,在各樣生活歷境裡常得啟示,屢有頓悟。不只如此,這本書也應有個更大的人生主題,讓我們能活出超越現實處境,不斷提升向上的人生境界。

  然而,人絕不能只一味投入在自己的角色裡,浮沉於自己的故事情節中。那種專門被人看,也就是所謂「主角型」的人物,有時會因過於投入自己的故事中,情緒不斷起伏震盪,很可能會淹沒了視野,對生活無法看得清楚。更別說跳出自我,客觀一點地給自己一段距離去反思,再參考別人的起落,來衡量自己的掙扎是否合乎比例?

  專門被人看的人,也有時會因過於自我沉溺,而較難去關懷別人。他的世界全從自我出發,去解讀世界,去實現自我,就像史鐵生所說的:「每個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既已成為激情的人質,對生活裡的現實與虛幻便常無從分辨,正如三毛,事事皆情節,動靜皆故事。怎還會有餘地進入別人的世界,去關懷別人呢?

  人需要培養看他人故事的能力。不能只注重豐富自我,也要學習怎麽「讀」人。不只需要建立閱讀書本的精湛眼光,更需要培養怎麽讀人心,讀人面,甚至讀這個世界的能力。在不斷俯首、靠近、誠懇地閱讀中,去見證別人的美,別人的悲劇,甚至別人的大起大落。

  保羅說:「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嗎?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嗎?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裡,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哥林多後書三章1節)

  保羅說的是不要自我舉薦,也不要請別人寫推薦信,而是透過他人生命來成為自己的推薦。而且這信是寫在心裡,讓眾人知道、並唸誦。

  保羅曾把福音帶到哥林多教會,在愛裡手把手地教導、關懷哥林多弟兄姊妹,使得他們能夠被建造、成長,而漸趨成熟。因而哥林多許多弟兄姊妹的美好生命見證,就是保羅和提摩太向世間的推薦。

  如此說來,在這世間,有沒有哪個人的生命就是我們的推薦信呢?

  我們是否曾在一個人的生命裡栽種愛和信仰,守護對方生命成長,見證開花結果,路樹成蔭,最後迎風招展呢?對方枝枝椏椏在空中的書寫裡,是否可以依稀讀出關於我們生命的種種呢?

  這牽涉到我們對這個人是否曾先作過深度的閱讀?若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那麽這世間存在著太多等別人來讀自己的作者,卻缺少主動去閱讀別人的讀者。在這紅塵滾滾的人世間,常覺得,我們欠彼此一個深度的凝視。

  每個人都等著被翻閱,卻很少人會想要對身邊人有一窺的興趣。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身邊人是怎麽回事?即使同床共枕幾十年,對枕邊人這本書往往只看書皮,不清楚內容。作父母十幾年,卻從沒搞清孩子這本書的語言為何。最常見的則是作兒女幾十年,直到父母去世都還沒碰過父母這本書。除了父母一生的職業功績或脾氣、情緒,全不清楚父母在權威之外的個性和內心世界,有怎樣的喜樂或痛苦。

  然而,在所有生命階段裡,老年人的故事內容最豐富,情節也最精采了,但卻擁有最少的讀者。海明威寫了一篇短篇小說〈一個明亮乾淨的地方〉,就是在講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冷漠,年輕人對老年人的不耐和不屑。故事中的侍者知道常在咖啡館默默喝酒的老人,曾經幾次自殺未遂,卻懶得瞭解怎麽回事,只簡單地以為「既然他有錢,就不應該絕望!」十分粗糙地打發了這個人的一生。老人這本書,也因此蒙塵最厚。

  一般來說,在社會中的成功人士,自然會有人會為他作訪問或作傳。但對大部分平凡的人,最能得到別人重視的時候,除了婚禮,就是喪禮了。近年來流行在喪禮時,親人整理死者一生的照片來作幻燈投影,簡述死者一生。但對死者來說,最想被翻開閱讀的時刻,應該是在生前吧?可以感覺到被人傾聽、關心,甚至被欣賞,還有機會可親身增添第一手的詮釋。

  每一個尚活在世間的人,都渴望被閱讀。然而現實卻是,人常必須用死亡來換取自己被正視、出版的機會。我們欠彼此一個凝視。

  想想,這世界若多幾個願意閱讀他人的讀者,不就會減少許多誤會,化解很多恩怨,也會增加許多生命交流的機會?

  像保羅對哥林多許多生命的參與,我們是否曾經花時間閱讀他人的生命,再讓對方生命裡充滿我們愛的手跡?

  基督教常說的那句話:「以生命影響生命」,是指向他人述說自己的生命見證,盼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感動、影響對方來認識神。但今天想挑戰每個基督徒的是,先用閱讀來進入他人的生命故事裡,讓對方的生命像保羅所說,寫在我們的心上,見證他的生老病死。而且和對方生命交軌的時候,不為促銷什麽觀念或傳教,而是真正道成肉身,走進對方的生命中,坐下,和他一起同作息。

  我們是否能好好地閱讀非信徒,閱讀身邊人,閱讀神放在我們生命軌道裡的每一個人呢?然後,才慢慢地揭露自己的生命與信仰底蘊,也許作為對方書寫其生命一筆一劃的參考?

  藉著彼此閱讀,我們彼此可以寫在心版上,並彼此舉薦,生命才能如焉,影響生命。我們欠彼此,一個凝視。

本專欄與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網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

【延伸閱讀】:
勝過所羅門王的穿戴
《死蔭幽谷》這是關乎生命的
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