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閱讀》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留下一點空間 ──《始於寧謐處》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始於寧謐處

沒有沉默,言語也失去意義;
沒有聆聽,話語再不能醫治;
沒有距離,親密也不能救助。

── 盧雲,《始於寧謐處》

許多人都知道,「靜」可以帶來力量。不過,對於「靜」為什麼能帶來力量,可能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說法。盧雲的《始於寧謐處》,提出了他對於「靜」的看法,簡簡單單的文字,卻把「寧靜」背後的「動力學」原理剖析得相當深刻。這讓人想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MC2 同樣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公式,卻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個發現。

對盧雲來說,「靜」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特別是全書一開場,就以馬可福音一章 32 至 39 節,耶穌一大清早起床到偏僻地方禱告為例子,認為耶穌是在靜默與獨處中找到勇氣 ── 盧雲這麼說,他的理論基礎何在?跟著盧雲的思路我們走下去,赫然發現,原來「靜」的秘訣,就在於能夠為世人的靈魂「留下一點空間」。

「留下一點空間」看似不起眼,卻妙用無窮。身處於二十一世紀,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擁有太多東西。所謂的東西,指的還不是有形的物質。所謂的東西,指的是我們的生命,如何被各式各樣的資訊、消息、想法、念頭、成就、娛樂、工作所充斥。這個社會教導我們的,是擁有越多,生命就越充實,我們無法忍受空白、無法接受自己一事無成。我們渴望幹出一番事業、渴望不被輕看、渴望獨特與非凡,「優秀」和「頂尖」支配著我們的人生。

這樣的渴望,讓靈魂的內室永無安寧,我們害怕一無所得、害怕被丟棄、害怕被輕看、害怕過了氣、害怕沒人理,結果卻用各種物品、各樣關係、各類學問來偽裝自己,想要讓人覺得我們很棒、很好、很優秀。結果,生命被這些東西塞得滿滿的,失去流通的可能。「靜」則讓我們暫時空下來,從擁擠而匆忙的「成功大道」退出,我們的心靈因此多了點轉身的空間,與他人、與世界,甚至包括與神的關係,都因為這轉身的空間,而更有餘裕。

所以盧雲才會說,「靜」所帶出來的果效之一,就是「溫柔」。原本的我們,什麼東西都要緊緊抓著,彷彿一隻刺蝟,也像一顆石頭,只知道「硬」的道理,眼裡容不下一粒沙子。然而,當我們在「靜」的學校裡學會「留下一點空間」,我們的生命開始有彈性,聽得進別人的聲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從容以對。此外,也因為心中的這份溫柔,我們成為一個有能力關顧他人的人;只有先在自己的靈魂裡挪出一個位置,傷心的人、有需要的人,才有可能進入我們的生命。

「靜」所帶出來的第二種果效,是「盼望」。我們都以為自己很懂盼望,其實並非如此。我們所盼望的,只是自己慾望的投射,想要更多、更好、更舒適、更安全。然而真正的盼望,理當是神國的降臨、是上帝的視野。「留下一點空間」,讓我們可以把塞滿心中的慾望,清理出來,然後用心傾聽,讓上帝來告訴我們,哪裡才是我們應該前往的迦南地。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被時間追著跑,永遠喘不過氣來?而待人處世又莽莽撞撞,缺乏彈性?你是否渴望聆聽上帝的聲音,擁抱神國的異象?盧雲為世人指出了一條道路,藉著靜的學習,在生命中多留下一點空間,那麼我們所需要的力量,就會從寧謐之處,源源不絕地湧流出來。

(本文原載於《教會公報》3058 期)

全國各地基督教書房一覽表

【延伸閱讀】:
天堂瞥影
算命,天機還是預言﹖
美麗的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