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我們的信不是靠魔法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在暨南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來找我聊天,他問我:「老師,不曉得為什麼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女朋友?」

我問他:「那你有什麼期待嗎?說出來,說不定我也可以幫你留意一下,介紹一下?」

學生說:「喔!我的要求其實很低,就是『談得來就好』!」

聽到這五個字,我露出善意的微笑,我說:「我覺得『談得來』的標準很不容易達到誒,反而身材和容貌這種客觀的條件容易多了。」

學生皺起眉頭,苦笑了一下,看得出來,他跟我有相當不同的想法。於是我邀請他一起做一個實驗,我說:「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可以看一下窗外那個大草原上的女學生們,我們以一天為單位,請你記下自己看到覺得可能符合自己身材和容貌條件的人數,你算算看大約有多少人?」

學生安靜想了一下,露出會心一笑!我接著問:「你會不會覺得累計的人數應該不少?所以如果拿掉『價值觀相似』或『談得來』這個標準,所謂條件適合的人不少,但是要找到一個真的跟自己價值契合、談得來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對嗎?」

學生聽了之後,繼續微笑點頭……

所以之後當有人問他期待的女朋友條件時,他應該要改說:「我期待的條件不容易達到,因為要『談得來』。」

因夢想而連結

最近又有一個學生來跟我聊起類似的議題,我同樣跟他分享了上述的那段故事。我們發現:即便是同校、同社團、同班,物理空間距離很近的人,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不見得能心靈相通;即便我們擁有類似的價值觀,在人生當中也不見得會保持頻繁的聯絡。

回想起自己從小到大周圍的同伴,好像唯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共同想做的事,並且真的一起動手去完成這個共同夢想的同伴,才可能攜手前進。

換言之,單靠社群軟體保持聯絡,並不能維持人際關係的溫度和品質,只有生命中有相同的夢想渴望實現,或遭逢重大困難必須一起解決,我們才能與另外一個人長期連結在一起。

與上帝和他人共同努力的信心

這位學生離開後,我靜下心來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又發現一個新的人生體悟:與我們在人生經歷過類似重大苦難的人,雖然看起來可以相互瞭解彼此的處境和感受,但卻不見得能相互扶持,因為我們對苦難產生的原因和回應的方法,不見得有共識。

假使我們能與對方有共同的信仰,又長期承擔類似的重大苦難或重擔,就有機會因著上帝的愛向對方坦承自己的焦慮、憤怒、無力與渴望,並藉由相互禱告同心倚靠上帝,從這個人與上帝的共同連結中得到安慰、看到盼望、獲取力量。

偶爾有人會問我:「你可以告訴我,上帝在哪裡嗎?」聽到這樣的問題,我最常說的就是:「上帝無所不在。」但是這個答案對於提問者來說,等於沒說,因為對方心裡最想知道的答案其實是:「你可以告訴我哪裡可以遇到上帝嗎?我想問問祂,為什麼讓我承擔這麼長時間的苦難?而且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

靜默一段時間後,我終於體悟到,就像曾承受愛妻亡故之痛的C. S. Lewis所說的,人生苦難的悲痛就像看牙醫一樣,無論我們雙手緊抓著躺椅的扶手或平放在腿上,鑽牙機還是會繼續下去,那份恐懼與焦慮會持續到整個療程走完!

但是,當我們在萬般無助的恐懼與焦慮中吶喊:「上帝啊!我受苦的時候祢在哪裡?」我們內心深處就是在對上帝說話!正是這種「遭遺棄」的悲痛、虛無和無力感,讓我們想向上帝發出憤恨與抱怨,甚至質疑「上帝缺席」的時刻,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與期待才真正浮現出來。

換言之,即使是「信靠上帝」的人,坐在牙醫治療台上依舊要承受恐懼與痛苦;所不同的是,他們擁有恢復健康牙齒的「盼望」,所以會將這個痛苦療程視為更好人生的必經之路,以致用「正在更好」的力量撐過這一切。

更重要的是,「信靠上帝」的人更像一心嚮往並努力與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人,他們不是到了「最後一刻」才赫然發現自己擁有人生美好的事物,而是在建立信任關係的一路上都在體驗與上帝和他人共同努力的信心、盼望與愛。

就像A. Root和K. C. Dean在《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青少年事工的神學實踐》(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這本書中提到的:「在黑暗的時刻中,我心渴望的不只是一個解方,而是陪伴,是某個能夠將他的心與我的心連結,並讓我知道不管事情會變得如何醜陋或可怕,我都不是孤單一人。十字架讓我看見的是這個耶穌:不是有魔法的神奇耶穌,而是受苦的耶穌,不是將痛苦挪去的神,而是與我們一同受苦的神。」(第191頁)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凱樂一句│當你遇到苦難時
復活全體驗
考好考壞一路都有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