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基本社會福利概念的答客問
作者/徐敏雄
 
  這次的主題要和大家談談社會福利是什麼?要提出一個社會福利的定義說真的很難, 即使在世界上福利很發達的國家定義也都不相同。我在此以「答客問」的對話方式做個簡 要的介紹。


為什麼要有社會福利呢?

 之所以要有社會福利,是因為都市化和工業化的影響下,傳統家庭結構、年齡組成、以及 兩性分工方式大為改變,此時家庭和個人沒有辦法因應工業社會中自己和家人所遭遇到的 各類生活問題,所以才需要透過「社會」和「政府」等集體的力量來幫忙他!


那麼,誰會比較需要這些幫助呢?

 其實,從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每個時期有不同的發展任務 ,接觸到的人、事、物都不相同。

  前一階段的任務如果無法完整發展,將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使下一階段的適應能力減低 ,因而產生不同的問題。所以需要不同的福利措施給予支持。例如嬰兒期需要發展出信任感,此時照 顧幼兒者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但是工業社會中許多家庭的雙親都要就,所以完善的托育服務就十分需 要。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的服務群體常常是一個整體性的,也就是會牽涉到接受服務的個人和 她們的家庭。所以,完善的社會福利應該是「整套」的。


哪些事情可以請「社會福利」幫忙呢?

 人類其實打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觸到「社會福利」了,因為現有的全民健康保險提供孕婦 產前檢查啊,而健康保險就是社會福利的一環。


「保險」也算喔!那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真是國內的大慈善家了?

 你說的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以營利為目的,並不算是「社會福利」。我們所謂的社會福利 是「社會保險」。這樣吧!我把社會福利的範圍作個簡單的介紹好了。一般說來,所謂的社會福利 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

一、社會保險:

  所謂的「保險」顧名思義就是要繳交保費的方式籌措財源,如果加上「社會」二字就強調是 強制全民都必須參加,以此來達到風險分擔以及,所得重分配的效果。而你剛剛說的「商業保險 」因為是自由參加的,而且繳費的費率是依據個人風險的高低而定,並不具有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所以不是社會保險。大家比較熟悉的制度是台灣的全民健保。

二、社會救助:

  從「救助」二字看來,可感覺這個體系是要幫助那些遇到困難但卻無法自助的人。如果加上 「社會」二字為形容詞,可想而知就是由社會大眾幫忙這群需要幫助的人。至於實際推行的辦法 ,就是經由資產調查(means test)的方式判定其所得或收入是否在貧窮線之下,如果符合標準 即給予救助。既然說是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救助工作,財源來源自然是來自稅賦。台灣社會救助 工作已經行之有年,大家應該有比較熟悉。

三、福利服務:

  由公家機關、民間營利機構(例如:私立的老人安養中心)、非營利組織(例如:伊甸社會 福利基金會)或非正式組織(包括鄰里或親友)對於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勞工等各群體 的需要,所提供的服務。大家所熟悉的托育服務、青少年育樂中心、職業訓練、受虐婦女救援等 等,都是屬於這個範圍的。這個範圍涵蓋的很廣,國內的社會工作系所研究以這個領域為主要研 究方向。


為什麼要這樣分類呢?

 因為不同的制度要處理的問題不同,制度背後的邏輯也不一樣啊!像社會救助就是要保障那些 無法自給自足的人,它背後的邏輯就是「需要」的概念。簡單說就是接受資展調查後,評定為家 境清寒、有需要的人才能夠領至於社會保險,主要的目的在於「風險分擔」。所謂的「風險」就 是人生許多的不確定。例如在工作時發生職業災害;可能今天跟老闆吵架了,明天就失業了;也 有可能遇到年老時疾病纏身但又苦於沒有固定收入等等。所以我們可以說「買保險」就是要「買 個心安」或「買安全」,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態度。當然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互助的精神了。 以全民健保為例,就是有沒有生病的人繳交保費去幫助有生病的人負擔醫藥費。


喔!那福利服務我知道,就是一些直接對需要的人提供的服務嘛!像電視上最近在推動的「老人在宅服務」就是,對吧!
 
 
嗯!大概可以這樣說。
 
 

那麼我想再請教一下大家通稱的「心理輔導」和「社會工作」一樣嗎?

 你問到一個最近社工界最熱門的問題了。的確它們兩者真的很像,之所以會很像是因為它們都 是「助人的工作」,因此許多實踐的方法和倫理都很相近;另外,更重要的是兩者都以心理學為 重要理論基礎,例如社會工作受到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影響很大呢!現在台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最 主要的一派「心理暨社會學派」就是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兩者而產生的。但是兩者還是有不同之 處,所以社會工作專業一直希望與心理輔導做個區別。

一、社會工作:

  顧名思義是強調「社會層面」的因素對於受服務者的影響,傾向於以社會結構性因素來解釋 受服務者所遇到的問題。因此解決之道也就強調社會資源的尋求與運用,因此社會政策是重要的 改革焦點之一。必要的時候甚至會動用社會運動的群眾的力量來爭取弱勢者的權益。所以我們會 看到社會工作者走上街頭,而很少甚至不會有聽說心理治療師走上街頭為案主爭取權益。

二、心理輔導:

  比較是「個人心理」取向,著重人的潛意識、認知、人格等個人性的因素。因此在解決問題 上也比較是從案主自身的潛意識、認知或合理情緒等方向著手。即使談到家庭問題焦點也是放在 成員互動關係為主,而非如同社工強調家庭資源的面項。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