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團契如何運用團體方案突破困境
作者/徐敏雄
 
前言
  藉由團契生活,信徒們不但可以在靈命成長上相互扶持,團契的聚會亦是實踐基督信仰愛與關懷最佳的場域。但是,許多團契發展了一段時間後便開始覺得難有新的聚會內容,聚會方式也是依循慣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信徒便會覺得參加聚會的收穫不大,當這種感覺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契友可能會在聚會時間到來前一小段時間舉棋不定,他們會想:「到底要不要去呢」?這段時間如果我去做其他的事情會不會收穫更大呢?」

  在一陣掙扎後,或許他還是決定去參加聚會了,但是,團契聚會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這種掙扎未來還是會一再出現。直到有一天,這種為難的感受已經累積過多,使信徒對團契失去信心與興趣時,離開團契生活是必然的事情。

  另外,對於一個剛進團契的信徒而言,除非是有人帶他進來的,若是在沒有熟朋友的情況下,而團契原本的成員又沒有注意到必須去主動去招呼他,那麼這個新來的朋友將陷於孤立的狀態。這樣,不但不會對團契產生歸屬感,甚至會因為那股陌生感而加速他離開團契。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相信無論是離開團契的信徒,或是依然在聚會的契友,大家心中都不好受。

  那麼,是否有方法突破這種瓶頸呢?其實,無論是心理輔導專業中的團體諮商,或是社會工作領域中的團體工作,最初的發展都與基督信仰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這些專業成形後,教會組織團契的能力反倒弱化了。本文的目的就是藉由團體工作一些基本概念的介紹,提供教會團契另一個突破瓶頸的參考。

一、團體工作的意義


  心理學領域所談的團體諮商、團體輔導、團體治療和社會工作的團體工作,在關注的焦點和處碰團體成員的深度上存在著些許差異性,但這些工作方法相同的特徵,就是希望透過團體的聚會方式,藉由「一群人」彼此互動所產生的團體動力,達到個人的自我的成長或社會心理層面的問題解決。在這些團體中,都會有一個團體領導者,也可能搭配另一個協同領導者,他們兩人的工作並非參與團體成員的活動,而是要去運用團體動力的力量,協助團體成員達到上述的成長或問題解決目標。那麼團體動力是什麼東西呢?

  較簡要的說法是,團體動力是團體成員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影響個別成員以及整個團體運作的一股力量。因為這股力量是存在於團體成員互動的情緒和感受中,所以它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存在的。例如,團體壓力便是團體動力的一種,某個團體成員會因為要被其他成員接納,因而模仿其他成員的一些特殊習性,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二、團體的種類


  這股團體動力的影響可好可壞,好壞標準的判定全在團體成員。團體成員可以塑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團體氣氛,這樣的氣氛中,信任感便容易建立。當多數成員都願意放下不安的防衛心,坦白的表達內心的感受時,成員間便容易相互了解,以達到心靈層面的互動,這也就是所謂的「會心團體」。

  當然,如果團體成員希望這股動力是督促成員自我成長的力量,也可以將團體方向定位在「學習團體」。至於實際運作的方式,就是團體領導者要設計一系列的團體活動,說的學術一點就是所謂的「方案計劃」。因為既然是學習,就必須在團體開始前作有系統的規劃,而這項工作要從解成員希望學到什麼東西開始。因為既然是藉由團體的管道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方案的設計最好能夠充分利用團體動力,否則就失去了團體的意義。

  至於其他有關團體輔導、團體諮商、團體治療等等不同目的的團體,也因為團體治療或諮商的對象比較是社會心理層面問題較為嚴重的成員,因此在方案設計以及團體動力的掌握上較為困難,需要有專業人員的帶領。當然,如果教會中不少不人有這方面的需要,又正巧有這樣的人才,當然還是可以推行這些類型的團體。綜合來看,無論是哪一種團體,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要藉由團體信任感的建立,在成員相互分享、支持、回饋的過程中,運用團體動力,使參與團體的成員可以獲得被接納、被同理的感覺,進而達到個人社會心理等各層面的成長。

三、如何運用團體工作方案突破團契瓶頸


  總和來看,本文探討的團體瓶頸主要集中在「老契友缺乏動力」以及「新朋友缺乏歸屬」兩方面上,而打破兩種瓶頸的方式就是運用團體工作方案。一般團體工作因為都有其團體目標,而成員也是從陌生到熟悉,所以他們所進行的團體會友所謂的「團體歷程」的產生。從團體成員的認識、團體凝聚力的形成、團體衝突的發生、團體的工作階段,到團體結束期為止,每個時期團體領導者都可以依據團體該時期的特性,設計適合團體成員進行的方案。

  就團契而言,雖然不像一般團體有個既定的期限,但是卻還是可以設定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作為團契聚會內容設計的依循。因為,要豐富團契聚會內容,就要訂定團契的目標。例如,團契可以以「季」為單位,春季聚會內容以個人生活分享為主,藉此增加契友彼此的認識。這種認識活動主要是讓契友彼此「知道」一些基本背景,例如在哪裡唸書或工作、興趣嗜好為何、家中有哪些成員等等。

  在彼此有比較多的了解後,或許夏季的方案便可以進一步分享每個契友的信仰層面的東西,或許每個星期可以安排兩位契友分享他們的信仰與學校生活或工作的關係。彼此前一個階段,因為藉由前一個階段的方案,一般說來契友彼此間的熟悉度已經較為穩固,所以可以作更深層的分享。

  所謂的行動階並非一定要走出教會,而是執行團契本年度的目標。如果團契設定的年度目標是關懷社區兒童,那麼這個階段的工作便是共同設計、討論服務兒童的方案,而下一個年度則可以將年度計劃設定在實際執行的層面上。藉由共同參與事工的過程中,團契的凝聚力也較容易凝聚。假使團契將本年度的目標訂定在「溝通能力的培養」,經由前兩個階段的關係建立與了解後,在這個階段契友們就會願意談論自己在人際溝通上所面臨的問題。

  因為這些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契友可能會表現出人性的軟弱,甚至有特殊的情緒產生。此時,非常重要的就是契友們願意接納彼此的不足和軟弱,讓分享的契友在信任與安全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問題。之後,契友們可以相互回饋,或許可以談談自己面對這類問題時的一些經驗,也可以給予支持與安慰。但重要的是不要一味地提供「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沒有一套處世方法是適用於每個人的。換言之,傾聽、分享、支持、代禱等方式是比較好的回饋方式。

  到了最後結束的階段,契友們可以一同檢討這一年來團體方案進行的利弊得失,以作為下一個階段的參考依據。當然,若是契友們彼此已經相當熟悉,就可以直接進入第二甚至第三個階段,但是何謂「相當熟悉」,就只能由各團契自行判定了。團契可「以根據每年度的目標,設計不同「層面」的分享,例如本年度設定在工作,下年度設定在家庭、再下年度設定在情感、人際關係、生涯規劃……等等,都是很好的主題。在這些主題當中,亦可以加入信仰的討論。

  目前一般市面上團體工作的書籍已有不少,有從西文翻譯過來的,亦有本土學者的著作。期盼透過團體方案的運用,可以突破目前多數團契所遭遇的問題。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