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上帝的家歡迎你來
作者/徐敏雄
 

 

 

 

 

 

 

 

 

 

 

 
  在還沒有接觸到基督信仰之前,對於基督教的了解很多是從外國的電影或影集而來的。對那個年期的我而言,天主教和基督教似乎沒什麼差別,感覺起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都是星期日要去教堂禮拜,而它們的教堂也都是美輪美奐的。在這些影片中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記憶,就是教堂裡面似乎一定都有和藹可親的長輩,當人們心理不舒服、難過的時候,他們好像習慣地會去那裡找那個長輩傾訴。感覺上,教堂是個人們可以獲得安慰的地方。

  真正開始接觸基督教是大學的時候,那時候跟著一個班上的同學到台北的一間教堂去參加團契。對我而言,這一切都是新鮮的,聽到他們相互稱呼「弟兄姊妹」,當時我好奇地位我同學為何要這樣彼此稱呼,他告訴我:「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所以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都是弟兄姊妹阿!」。接著我又問他為何要蓋教堂,上帝會住在這裡嗎?他接著告訴我:「教堂是上帝的家,是我們敬拜祂的地方,當然,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所以教會也是我們的家喔!」聊到這裡,我開始有點明白基督教的教堂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當我成為一個基督徒的之後,對於教會的印象卻開始轉變。去年的某一天我遭遇挫折,心理十分難過。當時的我直覺想到的,就是到台北的公館,因為那裡教會多。就這樣,也沒在多想什麼,就騎著車子到了公館。但是到了公館後,面對眼前諸多的教會,我發現我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因為我突然想到,許多教會都是大門深鎖,另外,也沒有什麼教會認識我,教會中和藹可親的神父或牧師似乎只是只存在我兒時的記憶中,也沒聽說過台灣教會的牧長會主動關心情緒低潮的路人。

  就這樣走啊走,我走到了一間教會的門口,管理員看到我沒多說什麼。所以,我又走進了那間教會的禮拜堂,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禱告。不久,禮拜堂開始進行禮拜,反正心情不好,我也就跟他們一起禮拜了。禮拜完,所有參與禮拜的人在一首問候歌聲中彼此握手,也不少人跟我握手問候。可是,這一切好像是小學生參加週會一般的行事化,沒有人注意到我是第一次來到那個教會的人。就這樣,我默默地走近了禮拜堂,又靜靜地一個人走出了教會。

  這次的經歷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不知道有基督徒或一般民眾曾經有我這樣的經歷。事實上在情緒低潮的時候,會想到踏入教會的非基督徒已經是少之又少,如果當這些少數民眾真的有需要,需要有人為他們禱告、安慰他們、扶持他們而踏入教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有相對的準備去迎接他們、關懷他們呢?「家」是多數人從小生長的地方,即便有些人的家庭並不是十分美滿,但大體來說,「家」總是給人一個心靈避風港的經驗或印象。無論是在學校、公司甚至是路上受了什麼氣,回到家裡以後,即使家人沒有給予什麼實際的安慰,但心頭上總是有一種安全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接納我的地方」。對於一個台灣的民眾來說,當他們遭受極大的打擊、灰心失意的時候,教會是否會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心靈避風港呢?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相信對於一般尚未接觸到信仰的人來說,創造一個能夠讓他們親身體驗上帝同在的環境,是傳遞福音最佳的方式。常常會看到許多教堂的建築物上貼了「信耶穌得永生」、「基督是主」、「上帝愛你」等等的標語,以此作為傳遞福音的方式。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這些標語對於社區非基督徒民眾而言有什麼作用、對於教會的信徒而言又該負擔起怎樣的責任?確實,這些信仰標語講的東西都是真確的,但是這些字句對他們來說都只是一種「宗教標語」,甚至對多數信徒而言也是「宗教標語」。因為,這些真理不但對於一般社區民眾沒有什麼直接生活上的感觸,就是對於信徒而言也沒有什麼直接的「提醒作用」。

  對一個非基督徒來說,「信耶穌得永生」、「基督是主」、「上帝愛你」都是一種文字上的價值觀描述,它們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類的宗教標語沒什麼不同。對於一個情緒低潮的人來說,他當下最迫切需要的,是一個願意耐心傾聽他講話的人,是一個願意陪伴他、與他分享心情的人。要跟一個連當下都無法熬過的人談永生,告訴他耶穌是主、告訴他上帝愛他,我覺得這些都好像是對一個飢餓的人說「我替你禱告!」一樣的。至於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那些信仰標語都是真理沒錯,但是在這些標語感覺起來都把福音的責任放在「非基督徒」自己身上,換言之,當中並沒有「信徒」的福音責任,也因此寫或不寫對信徒而言並沒有不同。

  舉個例子或許能夠更清楚表達這個問題。記得有一位牧師的家門口放了一塊小裝飾,上面寫著「歡迎你來!」。我很喜歡那塊小小的牌子,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個字,但是對於第一次踏入牧師館的我來說,真的有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這四個字把我跟這個牧師館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感覺上好像這個地方願意接納我,只要我有需要就可以來到這個地方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因為我知道牧師在門口掛上這個牌子,他一定有相當的心理準備知道信徒有需要的時候隨時會去找他,而他也會以關懷的心來面對信徒。這是作為牧師一種自我負責的態度,因為這塊牌子等於告訴信徒,他的家是對所有信徒開放,只要「叩門就給你開門」。

  同樣的,如果教會告訴社區的民眾「教會歡迎你來!」必然是在教會有適當準備的情況下,教會才敢如此招呼。試想,如果教會要辦理兒童夏令營,在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必然不可能發出傳單說:「我們要舉辦某某活動」,因為這樣會開天窗。

  因此,我建議教會將傳統的信仰標語改換為「上帝的家歡迎你來!」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真理」、沒有什麼「福音」,但是,它給社區民眾所帶來的親切感和信任感,卻是一切福音事工的基礎。至於對教會信徒而言,這句話也等於是隨時提醒信徒們,要警醒、盡心準備,因為社區民眾隨時都可能進來教會。事實上聖經不是也這樣告訴我們嗎,我們不知道耶穌何時再來,最穩當的方法就是警醒。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信望愛閱讀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