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從醫病糾紛的案例看台灣人深層偏差的價值觀
作者/徐敏雄
 
  前一陣子台灣發生了引起大眾注意的醫病關係衝突,衝突的焦點在於醫師在言語上 侮辱到病患及其家屬,根據病患家長的說法,該醫師甚至辱罵到他的祖宗。因此,家長 除了要求該醫師出面道歉外,也要求院方對該名醫師做出處分外,否則將訴諸法律途徑 索求賠償。

  相信這類醫病關係的不平等是台灣存在已久的現象,包括我自己在內,從小到大有 相當多不好的就醫經驗。當然醫療界也不乏醫術醫德兼備的醫師,但不可否認的,許多 醫師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只有生理的協助,但卻缺乏對人的尊重與關懷。

  這種醫病關係的不平等,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專業主義過度發展的結果。何謂「專業 」呢?一般說來除了要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基礎與操作技術、自律的專業組織協會外,還 需要有社會大眾的認可。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專業」之所以會被視為「專業」, 很重要的是該專業社群壟斷了那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以醫師為例,目前醫療法規規定 :只有醫師可以從事看診、開處方、或其他醫療行為,而其他人不得擅自私下從事這類 的工作。當然,醫學絕對是一門專業,因為人類的生理結構是相當複雜的一個有機體, 若非接受完整且嚴謹的醫學教育,是不該隨便為人看診或開立處方。

  因為醫師的工作具有獨佔性、困難性、重要性,所以社會大眾自然會賦予它們較高 的社會地位;而且在一般人的想法裡,一個專業醫師的養成需要相當常的時間、心力與 資源,因而許多醫師在完成醫學院的學業後,想要靠行醫賺大錢的心態也就被視為理所 當然。這樣的社會風氣其實是助長了人們將「醫學」當成是獲得社會地位、聲望、財富 的最佳途徑,醫學原先應該持守救人濟世的崇高理想與德性反倒被人遺忘了。

  為了增進自身對生理與藥理的知能,目前醫學教育極度強調生理和醫療知能的教養 ,但對於「醫學倫理」和「專業道德」的涵養就相形之下就顯得相當貧乏。因而許多人 進醫院或去診所看診時,對許多醫師而言都僅是帶來財富的財神爺,而缺乏對病患最基 本的尊重。由於醫師掌握了病患生命攸關的籌碼,所以即便他對病患的態度再冷淡、不 尊重,病患往往都是忍氣吞聲,不了了之。病患這種息事寧人的心態,等於又直接地助 長了醫師專業主義的自大心態,使許多醫師更肆無忌憚地在醫療態度和倫理上放肆,完 全不顧及病患的感受。

  或許有些人或說:在台灣一個醫生一天要看那麼多病患,當然醫師看診的時間和問 診的品質無法很好,我們也該體諒醫師的辛勞。不錯,我同意醫師的辛勞是應該獲得社 會大眾的肯定與尊敬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難道在工地以勞力換取工資的建 築工人、在農田裡耕種的農夫、每天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清運垃圾的清潔工就不重要,不 值得尊敬嗎?相信沒人敢這樣說。問題就在於,社會大眾過分高舉那些與切身有迫切利 害關係的行業,對於那些感覺起來好像每個人都會做,或是比較沒有切身關係的職業就 忽視它們的重要性。

  台灣每次在談兩性平等和教育改革的時候,都會提到不要限制孩子的天賦,要依照 孩子依照自身的興趣和潛能就讀有興趣的科系,尋找適合的工作。但是很矛盾地,多數 老師和家長都會說:你要好好唸書阿!否則以後就得做苦工。在德國,每個職業團體都 有其所屬的專業團體,也有比較完善的證照制度,因此,每個職業都可以藉由該專業團 體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即便職業之間的待遇有所不同,但社會地位不會差距太大。在 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更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向和能力來選擇職業,而不必受限於性別或他 人的價值限制。

  從德國的例子來看台灣,我認為教育改革和性別平等的運動不應該是讓女人變成男 人,或僅僅是開放更多大學入學的機會,而是要從人們對職業的價值與態度上進行修正 。假使今天台灣每一份職業都能獲得應得的尊重,那麼自然不會有人要死命擠破頭去念 某些所謂「熱門的科系」。而且,如果有專業或職業團體的自律與倫理規範,台灣專業 主義獨霸的情況也不致於這樣嚴重。

  簡言之,從這次醫病糾紛的衝突中,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表面醫病關係的不平等現 象,更應該好好深入地去檢視台灣人的價值觀,如果我們還是以「財富」、「地位」和 與自身的「利害關係」來衡量各種職業的重要性與價值,那麼開放在多的就學管道,給 女性再多的教育與就業機會,只是創造更多自大殘暴的職業角力場而已,對於整個社會 的團結與人類尊嚴的獲得幫助不會太大。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信望愛閱讀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