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起源的Y染色體研究
── 參考聯合報系新聞

作者:太醫

  去年(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日聯合報系刊登出來一則新聞及一篇訪談,新聞 的來源是發表在本期「美國人類基因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題目是 Y-Chromosome Evidence for a Northward Migration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Last Ice Age(Y 染色體的證據,現代東亞人在最後一次冰河期進入東亞並向北遷移),訪談的對象 是領導這項研究的「德州大學休士頓人類遺傳學中心中國籍的助理教授金力」和他 的主要助手「德大博士後研究宿兵」。在這篇論文上列名參加研究的學者還有很多 ,見文尾附註。(大概沒有誰認得他們,只是列出做個參考罷了)

  這篇報導中比較有興趣的是他們用以東亞卅個人種,和非洲、美洲、歐洲、大 洋洲人種,共九百廿五個男性個體的Y染色體來分析證實了亞洲的人種是發源於非 洲,跟我們以前提過的結果相符。

  現代智人(Homo sapiens)的起源有兩個理論,一個是「多區起源論」,一個 是「非洲起源論」。「多區起源論」,認為世界上的主要人種,包括中國人在內, 都是從當地的「直立人」(Homo erectus)經過漫長的演化而形成的。這種論證的 主要根據是化石證據,是堅持人類進化說的中國大陸學術界所一向堅持的,不過他 們現在也開始承認錯誤。「非洲起源論」是以世界各地人群的線粒體 DNA 多態性 研究,推測現在生活於世界各地的人群,都是單一起源於非洲。

  金力他們的研究報告不但再一次確定了「非洲起源論」的可靠性,也讓堅持人 類唯物進化的中國大陸學術界不得不修改人類學教材。以分子生物學為依據的「非 洲起源論」已經在學術界取代了以考古學為依據的「多區起源論」成為主流,不過 台灣的學術界似乎還是有人不情願接受。

  他們的研究另外還有一項也是很有興趣的發現,就是現今世界各地出土的古人 類化石,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斷層」,在距今十萬年前至五萬年前。在這持續長達 五萬年之久的時段中,沒有任何人類化石出土。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東亞人的化石 ,世界各地的化石也都出現這個斷層。在中斷五萬年之後,世界各地又有新的化石 出現了。

  當記者問到「這種人類歷史中斷又再續,豈不是與聖經講諾亞方舟不謀而合? 」的時候,金力回答說「這跟諾亞方舟實際上有它的時間上的重合點:諾亞方舟在 整個(化石)斷層的最後一個時期。我們的瞭解是一非科學性的,冰河來臨時世界 各地結冰,冰河在距今七萬年前開始溶化,世界各地到處出現大洪水,造成人類大 量每天不停往內地逃,諾亞方舟記載了冰河溶化的某一個時期,由於水面迅速上漲 而造成各地洪水。」

  我們不知道那位記者和金力的宗教信仰,也不會把這個化石斷層當作聖經洪水 的主要證據,甚至我們可以認為記者和金力只是把諾亞方舟當成一種象徵性的說法 。但是我們可以斷言自達爾文以降的人類起源說面臨到了一個嚴苛的考驗,考古學 和化石證據要從主要證人的地位漸漸隱退了。雖然進化論在此並沒有受到直接的挑 戰,但有關人類進化史的檢討與改寫可能會對它產生後續的影響。以往依賴考古學 所作的演化推論,將來在對生物做過大規模的遺傳研究之後將會如何,是我們很有 興趣知道的。


 附錄:論文列名作者名單及服務單位
Bing Su(1), Junhua Xiao(2), Peter Underhill(5), Ranjan Deka(7), Weiling Zhang(2), Joshua Akey(1), Wei Huang(3,4), Di Shen(1), Daru Lu(2), Jingchun Luo(2), Jiayou Chu(8), Jiazhen Tan(2), Peidong Shen(5), Ron Davis(5,6) Luca Cavalli-Sforza(5), Ranajit Chakraborty(1), Momiao Xiong(1), Ruofu Du(9) Peter Oefner(5,6), Zhu Chen(3,4), and Li Jin(1,2,3)
1.Human Genetics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Houston, Houston;
2.Morgan-Ta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Genetics, Fudan University,
3.National Human Genome Center at Shanghai, and
4.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5.Department of Gene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6.Stanford DNA Sequencing and Technology Center, Palo Alto;
7.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incinnati;
8.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China; and
9.Institute of Genet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該論文是 1999 年 8 月 6 日投稿,11 月 2 日刊發電子版,12 月 2 日刊發印刷版。
(本文作者為加拿大溫哥華北美浸信會信友堂基督徒,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醫師)


微小的新年希望 為李登輝總統與台灣政治禱告
回首頁 前期文章索引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 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