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基督徒社會行動的再思
作者/唐崇懷
 
  在世俗的世代中作基督徒並不簡單,特別是當今的這世代。稍微觀察世態時,我們可看到歷代 以來從未看到的景況 ── 人性最陰暗的一面。前所未聞甚至不可想像的醜相竟成了家常的事實。 這些事竟然在社交場合中在法律和綱紀上都肯定了必然的地位;更進一步的,他們還要求在人類日 常的生活中,包括宗教和倫理上,得著認可,更是猖狂的要求加以無限推廣。

  這樣的事不但在道德敗落的西方社會中盛行,其實在號稱最保守的民俗文化制度和新興的第三 世界國家中亦甚活躍,這世界真是瘋狂了。這是世態的真相,也是時代的潮流,它無情的從基督教 的環境中佔據了無數的領土。在這樣的處境中我發現自己的血在翻騰,情緒在激動,我的心焦急如 同火燒,正像基督在聖殿裡,也保羅在雅典時的狀況(聖經使徒行傳 17 章 16 節)。

  我們不時會看到有些基督徒,為主站了出來,打美好的仗。這些人會很輕易的採取社會性的行 動,例如:上街遊行、張貼海報、聚眾造勢、引起騷動等。目的無非是為要挑起社會的覺悟和群體 良知的不安。對他們個人而言,他們可是隨時準備被捕入獄。這正是典型的民眾叛抗行為(civil Disobedience)。

  除此之外,有些基督徒採取了更激烈的行動,他們絕不妥協的接受任何與基督教倫理相背的挑 唆。真可惜,這種機械性斗歐式的反應竟然成了一般激進派基督徒的反射性回應。在這些基督徒的 行動中,可嘆的是有些人竟以暴力的行為,也就是舊約中「以牙還牙」的方式又帶著惡毒的心來對 待那些德性敗落的人,美其名是為發義怒。

  在談論教會與社會的關係時,面對在社會中基督徒的使命和功用的催迫,我們都同意基督徒應 當作為社會的良知(social conscience),也當成為社會的指標(social reference),以促成 社會性的行動(social action)。那麼為要完成這樣的使命,教會當有怎樣的態度,基督徒應當 採取怎樣的措施?

  對一些信徒來說,凡在世上發生的事都不順他的眼,他們也不時會以神震怒的模式來回應那些 與基督徒信仰倫理原則相背的事。其實,深入一點的分析,我們自可看到他們的怒氣和行動只是他 們不寧和暴戾心理的反射。他們也常因此失卻了基督福音恩惠生命的見證。很不幸的,就算他們的 社會行動上有所成果,但他們卻也因過度的行動而枯竭了。

  基督徒真的是這樣容易的受挑唆嗎?一般說來,挑唆(provoke)乃是指情緒高度刺激時的乖 戾奴性反應。其實,當基督應許平安留給門徒時,祂曾提醒門徒生活的艱難和環境的惡劣及無謂的 敵對世態。就在這種難名的困苦中,我們的主竟然應許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聖經約翰福音 14 章 27 節)。 我們的主在不義的審判官和誣蔑的證人前,甚至在十架上將死強盜的嘲諷中,祂堅強的拒絕了人的 誣告,凌辱和挑唆,以安然的心態抗拒惡毒,顯明自己是不會受到挑唆的人。

  耶穌的登山寶訓(聖經馬太福音 5-7 章)為我們陳列了生活的原則。主的門徒應過著單純平 安的生活和不受挑唆的生命。甘心走「第二里路」,任人將外衣連同裡衣都取去,轉過臉任人再打 一掌,更為咒詛者求福。因為他們有一顆安寧的心與神和好,更看到神掌管一切。這樣,他們顯明 了那不受挑唆的心靈和不變的信心。因他們能聽到神的吩咐說:「要安靜,要知道我是神。」(聖經詩篇 46 章 10 節)

  這麼說來,我們豈不是過於怠惰了嗎?當然不是,我更不是冷漠無情(Apathetic)。在面對 惡毒和不義時,特別在社會行動的文理中,基督徒卻有另一種的內涵力量,就是福音原旨的力量 基督的救贖大能。這能力使我們能甄別挑戰和挑唆,也使我們能看清挑唆者的真像及在挑唆陰影 中神的真理呼喚。我們的力量不是與世界作對的力量,乃是更新世界的真理力量。

  所以,當你面對不悅心境的世態,不公義和不道德的行為挑唆時,請你記得那是真理在呼喚 你表明你堅定的立場來宣告神「永生的道」。基督徒在肯定他們權利之前,應是肯定他們的身份 和立足點。這樣,我們才能為我們的信仰作應有的交代,來回應現實挑唆中的挑戰;為真理作美 好的見證。回應模式的母題不是行動,乃是見證。

  為此,與其以天然的反射性行動來取得人鼓掌和賞賜,我們的本份應是以君尊的祭司(Kingly priest) 和祭司性的君王(Priestly king)的姿態來面對挑戰。以禱告的心來宣揚福音真理,更可因此 好好的帶著真理的權威來分解事理常態。我們不受挑唆,因為我們沒有怒氣。我們爭戰不是為了 擴張領域,也不是為了收回失地,乃是為了要呼喚浪子回家。我們有責任以公民的身份參與政府 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構,要以合理的途徑將真理表明出來。

  在任何狀況中,基督徒應將恩惠和能力並重的來甄別挑唆和挑戰,在社會行動的前題下,顯 明我們不是路邊的野孩子,不能忍受任何挑唆,隨時捲袖應戰。我們是有教養、有文化、有質素 的神的子民,深深暸解真理,也體會恩典的能力內涵,能穩著的負起社會良知和社會指標的作用 ,負起改變社會仲介的使命,將更新的行動帶給在黑暗中的群體,結出光明的果子,將生命的道 表明出來(聖經以弗所書 5 章 8-9 節;腓立比書 2 章 16 節)。

本文作者為美國洛杉磯國際神學院院長
參考:美國洛杉磯國際神學院(International Theological Seminary)


 
八掌溪事件怪現象 ── 從行政的角度來反省      前期文章索引

 
 
徐敏雄專欄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之間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