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
第四章 社會公義時期(約 1970-1984 年)
作者/徐敏雄

  長老教會於一九六五年宋泉盛繼黃彰輝之後執掌台南神學院院長的職務,並提出 「道成肉身」的神學概念,從此長老教會的神學出現了的「社會公義」的倫理主張。 在教會體制和組織結構上,南北合併後的總會經過了倍加運動的擴張後教勢日益穩固 ,其他相關的機構也持續地朝向專業化和體制化發展。

  在台灣的社會方面,一九七0年開始台灣在國內外政治與經濟上產生了劇烈的震 動,一九七一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退出了聯合國等於使我國喪失了國際地位;翌年 ,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更與中共簽下了歷史性的「上海公報」,公報中美國無異議 地承認台灣是「中國」(指中共政權)的一部份1,在中華民國與美國關 係持續惡化的情況下,終於在一九七九年正式結束了兩國的外交關係。至於國內的政 治事件以中壢事件和高雄美麗島事件最受矚目,經濟上則受到兩次國際石油危機的影 響,使得國內經濟發展受到打擊。

  在接二連三的國際外交和經濟的衝擊下,國民黨政府憑藉著前一時期出口導向經 濟與世界經濟市場結合的優勢,並推動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建設來增加國內的就業機會 ,換言之,國民黨政府此時轉以經濟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2(傅立葉,1995;彭懷恩,1992)。

  從實際的經濟表現來看,一九七0到八0年間台灣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同時 期其他亞洲新興工業國相比較,台灣與南韓相同,比香港和新加坡來得快;失業率方 面,台灣都保持在1%到2%之間,在國際經濟危機中是全世界最低的;此外在國際收支 平衡和貧富差距上,台灣的表現都比其他國家好得多(魏萼,1993)。由此來看,此 時期台灣的經濟生活水準已有顯著提昇,但事實上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持續的發展, 前一時期的種種社會、家庭與個人的適應問題依然存在3,只是在此時相 較之下,此時更受關注的問題顯然是臺灣國際地位和國家自主權的問題。

  面對這樣特殊的社會與政治環境,長老教會將如何回應這些變遷與問題呢?本章 以下即就此進行深入的討論。

註釋
  1. 公報中提到:「中國政府反對任何旨在造成『一個中國、一個台灣』,『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和『台省獨立』的任何活動,並且反對任何『台灣地位未定』的說法」,另外,「台灣海峽兩邊所有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此立場並無異議」(引自 彭懷恩,1992:134-135)
  2. 一九七0年以前,國民黨一方面接受美國政府的支持,再加上在聯合國中擁有「中國」的代表權,因此能夠維持政府的合法統治,一旦美國的支持撤離,國家和社會兩分的矛盾便自然暴露出來,國民黨對內的權力基礎因而產生了動搖。此時,國民黨政府藉乃由地方勢力的結合和國內外資本家關係的強化來創造新的經濟景氣,這項經濟景氣不但再度提供國民黨在國內合法性的來源,透過經濟力的展現更可證明國民黨政權相對於中共政權的優越性(王振寰,1989)。
  3. 例如離婚人數增加、刑事犯罪案件增多、城鄉差距擴大、公共設施不足、生活品質日漸惡化等。詳見詹火生等編著(1990)《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

 
回溯上一篇 請續閱下篇


回論文索引頁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信望愛閱讀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