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三)
第二章 西方基督宗教的社會服務理念
第六節:福利社會時期美國的宗教社會服務理念
作者/徐敏雄

第六節:福利社會時期美國的宗教社會服務理念
  福利國家在發展幾十年後,到了一九七0年代許多長期的問題一一浮現,這也就是所謂的「危機」(crisis),這些危機包含了經濟、財政、合法性以及社會心理等各層面。因此,主張減低政府部門角色,強調商業部門、志願性與非正式部門共同參與的福利多元主義(welfare pluralism)18也就被廣泛地討論著,歐美各國無不希望藉由政策的轉變,減低政府負擔,抒解福利國家的諸多問題。這種強調由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社會福利的模式就是所謂的「福利社會」(welfare society)。

  在福利國家危機的討論中,美國的「新基督教右派」(New Christian Right)基於宗教信念也發表了他們的聲明,他們認為國家除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之外不該介入人民的生活,國家的社會計畫其實是一種過度的干涉,不但違反了聖經所教訓「個人應自由地建立其生活」,同時也破壞了神的計畫。對他們來說,福利和慈善應該是教會和民間志願性組織的事情,國家過度的干預不但會破壞家庭組織,也會使人民和民間組織喪失自主性(Midgley,1992,引自:林本炫,1994:148-149)。

  從實際層面來看,美國自一九七0年代末期開始地方性或全國聯盟的營利性服務機構快速增加,特別是兒童福利中的日間照顧、在宅服務和團體之家等服務,一些家庭服務機構和私人諮商中心也為了獲得政府契約方案而處於競爭的狀態(Kramer,1987:240-241)。在此同時,非營利組織也與政府部門和營利性組織在數量上一同增加,根據相關的研究顯示,該時期全美國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日間照顧服務、半數的休閒服務、超過40%的家庭計畫服務、三分之一的安置服務和在宅服務、11%的諮商服務以及27%的僱用服務是政府透過贊助志願性組織經費而提供的(Gronbjerg,1982:16,引自Kramer,1987:242)。因此,在新基督教右派的運作和保守主義的政權的政策下,福利社會時期的福利體系不但提供宗教或志願性組織一個發展的空間,對於工作倫理、家庭責任和小政府的主張更再度顯示出宗教和政治在特定歷史脈絡中的親和性關係。

註釋
  1. 有關福利國家危機和福利多元主義的相關討論與介紹詳見本文第六章

 
回溯上一篇 請續閱下篇


回論文索引頁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信望愛閱讀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