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望愛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
第四章 社會公義時期(約 1970-1984 年)
第六節:社會公義時期社會服務的綜合分析
作者/徐敏雄

第六節:社會公義時期社會服務的綜合分析
  在台灣面臨國際地位動搖的危急存亡之際,長老教會本土神學的開展不但消弭了 傳統西方神學教會與文化之間聖俗對立的隔閡,諸如社會公義、自由、自決、民主、 人權與鄉土等來自於信仰中的政治與社會倫理,更為信徒帶來了盼望,也就是這份盼 望進而激發教會信徒更積極參與社會關懷的動力。

  在此,長老教會的本土神學不但為教會的政治與社會主張提供了完整且堅固合理 基礎,甚至成為教會行動的動力來源。

  另外,受到前一時期倍加運動的影響,長老教會無論在教會或信徒的數量上都有 相當的進展,教會和信徒數量的增長等於是教勢的穩固的表徵,運動的成功更為信徒 帶來屬靈上信心,這些對於教會日後推動各項運動或發表各式主張都有相當的助益。

  再者,由於基督教的普世性特質,此一時期國外教會組織無論在金錢、國際輿論 或信仰的支持上,都增添了台灣長老教會在國內外發表各類社會公義聲明的力量。

  簡言之,在國際環境刺激下,長老教會以本土神學信仰的倫理觀點出發,在教會 自主性高、教勢穩固的基礎上,加上外來各項援助的推波助瀾,使長老教會在此時期 跨出傳統醫療、教育傳道或慈善救濟的角色,進而承擔起社會公義的先知責任。

  至於教育和醫療服務主要是承續前一個時期發展的路線,無論在組織規模或專業 分工上都有持續性的進展,當然,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擴展除了台灣民眾的實際需要外 ,也可能是台灣醫療和教育專業化發展的趨勢。也因為此時期長老教會對台灣關懷的 重點集中在政治層面,相對而言對於社會變遷下各類弱勢者的關注較為缺乏,直接性 的社會服務創新較少,僅有儲蓄互助社和家庭協談中心的創設。

  這個現象在教會內也受到了關注,隨著台灣政治日漸民主化,長老教會乃逐漸將 社會服務擴大到實質的弱勢服務,不但總會開始成立各類的服務中心,地方教會也注 意到教會對於社區民眾的信仰使命,因而開啟了教會一九八五年後一連串的福利服務 工作。

 
回溯上一篇 請續閱下篇


回論文索引頁

 
徐敏雄是誰?      徐敏雄文選

 
 
信望愛論壇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網路話題
陳小小專欄:親子之間     陳小小專欄:生活筆記     陳小小專欄:婆媳關係
華子有話說     網路作家     漫畫與人生     信望愛閱讀
 

回首頁

版權所有,請尊重著作權。
Copyright©2000 信望愛資訊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