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广场―文字人天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写作,你怎么定义成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很想知道你怎麽定义 「成功」?

可知道你对「成功」的定义,会影响你怎麽看自己一生?也会影响你怎麽过一生?甚至影响你怎麽看自己,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是活得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如果定义「成功」在于身分地位或得作出一番事业,那麽,你很可能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社会人脉的经营,投资报酬率的计算,或者一般世俗定位的成败。

如果定义「成功」在于亲密关系的拥有,那麽你就会选择工作不超时,不会到外地去发展,更不会过两地相隔的职业生活。因为你在乎家庭,在乎夫妻生活和亲子关系的经营。

如果你定义「成功」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过程是否精采,那麽你就会在面对挑战、处理问题的时候,小心仔细地学习走过每一步。让过程里的每一阶段都留下宝贵的回忆,而不会急于冲锋陷阵,只想到达终点就算了事。

所以,你怎样定义「成功」?

无论怎样定义「成功」,可知这也会影响你服事的态度和方式?

如果对服事成功的定义是「业绩」很好,那麽,你很可能在乎服事了多少人?办了活动有多人参加?奉献金额又有多少?

如果对服事「成功」定义是影响生命,那麽,你可能不只是要求办一个精采的活动,出席人数很多,反应很热烈,还会希望能对参与者的灵魂也有所触碰或改变。甚至,你可能不在乎人数多寡,只求尽其所有能服事到一个灵魂。

已故德兰修女对服事成功的定义是:「并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而在于我们做时掺进了多少爱。并不在于我们给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给时掺进了多少敏感。对上帝来说,没有东西微不足道。当我们把这一刻献给上帝时,此刻即成为永恒!」

所以,她不会因为满街躺满了病患,收留所只有那麽一小间而感到气馁。也不会因为这收留的一个,至终还是不认识神就去世,而停止她的服事。她的重点摆在不在乎多少,一次只救一个,作的时候带有爱心,让一个可怜的人在临终前能经历到爱,就算是「成功」。

所以,什麽是你对服事「成功」的定义?你的写作,要做到甚麽程度才会自觉「达到使命」?

是文章可以在主流的媒体发表?是得到文学大奖?是脸书或微博的点击率超过千万?是有读者热烈回应,说透过你的文字真正受益?还是接到读者的愤怒投书,却可 能是你的文字对他真正扎心?是花心思写出来的文字,不发表也可以,只要能服事到自己的亲人,比如说家书?还是,只要忠心写出来就是,即使被退稿、没得奖、 没有发表机会,也算成功?

你的写作目前算是成功麽?你,是否对写作还抱有许多自我怀疑和否认?或是认为一切皆惘然?到底,按照世俗的成功定义来走创作路线,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还有 很多是正在活在失败中,尚未踏入成功。那麽,是甚麽在影响我们是否要继续写下去?显然,是我们对文字事奉「成功」的定义,而且这定义最好靠近圣经的定义。

那麽,圣经里对「成功」的定义又是什麽呢?《经历转变的领导者》(Experiencing Leader Shift》一书的作者库辛(Don Cousins)和巴戈毕( Bruce Bugbee)提到,照圣经的教导,在神的眼里,成功的本质有几个重点:忠实(faithful)、结实(fruitful)、充实(fulfilled),和荣耀神(making God famous)。一个在服事里成功的人,也会彰显这几个面向。

我想分几次来探讨圣经裏对「成功」的教导。首先是忠实。

忠实(Faithful)

什麽是忠实?就是作神呼召你,要你去作的事。而且是用上他所赐给你的所有才能,个性特质,能力和资源。

圣经里有个关于才干的故事基督徒都很熟悉。故事里说有人有五千两,有人有两千两,有人是一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麽用你所得到的才干?是浪费?还是恐惧不敢作什麽而埋在地下?

再退一步,请问你知道自己有何才干吗?又知道神给了你多少?在神里面没有意外,每个人都有神所量给你的才干、能力和长处,我们称这些是「礼物」或恩赐。发 掘自己的恩赐,可以说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如果你从未觉得自己有恩赐,既不想发掘也不清楚神要你作什麽,按照圣经的定义来说,你就没有忠心。也因此, 无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为何忠心和快乐有关系?看看下面这段经文: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

神这里特别说,在不多的事上你若有忠心,便「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我可以说傻傻地用自己的一生经历来验证了这句话。

刚开始蒙召,挣扎的「格局」只是一篇文章,涂涂改改,花时又没有效率。苦心积虑写出来的,往往只是二流或三流的作品,还不如花那时间去读那第一流的作品。 但既然神有托付,总是尽心尽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倾倒在那一篇文章里。一篇篇写下去,不知多久,终于有机会在《宇宙光杂志》开个专栏「红毯两端」。就又尽心 竭力地收集资料、设计题目,然后一篇篇文章专心投入地写。后来写出一本又一本的书,有天又开始了讲道。就乖乖地准备一篇又一篇的讲道。结果又出现要设计一 堂文字课,到策画一个文字营会。文字营会也从一天的长短开始,到几天几夜…..直至在华人基督教界推出了一个专门培训的机构。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像李安,拍第一部电影《推手》时,资金极为有限。但总尽力作到用最少的本钱,拍出最有品质、最漂亮成绩的电影。后来,便获得更多的资本可 以继续拍出《喜宴》,《饮食男女》,到最后登上大舞台,拍《卧虎藏龙》、《断背山》等等经典作品,成为今天电影界的大师。

属世的创作和艺术尚如此,属灵的服事是为神的使命效力,又带有神的应许,你可想像有甚麽理由神不会让你所作的不成功?

所以甚麽是忠实?就是当你在作手边这一件小事时,并不知道这件小事对自己未来服事的格局影响为何,只是尽心尽意把它做好而已。

很多走在历史转戾点的人物,在他所处的时空里,都对自己未来在时代中的影响一无所知。写《黑奴吁天录》的哈理叶、斯托太太,当初只是写出一连串报导她亲眼 见证的奴隶压迫故事,从未设计要掀起一场四年的内战。如此无辜地写作,如此忠实地记录,带出的涟漪效应却是那麽掀天盖地。这些,全都握在神的手里。

相信你们当中很多人也是如此,手中作的每件事,写的每篇文章,都带着不确定,不知自己是否胜任?作得是否够好?是否真正能用笔戳到某个人的灵魂?但是,只要你忠心地摆上,神是信实的!相信就会有更多、更多的事会派你来管理。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我的写作绝非有甚麽特别文采,只验证了一个真理,就是:任何一个人只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只专作一件事,就没有任何理由作不出来。

但重要的,并不在乎神派我们服事和管理多少,不是麽?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进入神的殿宇里,和神同在,享受主人的快乐!

所以这里有一个生命快乐的逻辑,从对神的忠心,可以带来更大的责任,藉此又可和神同在,继而享受主人的快乐。这也是神国的逻辑。很多人说基督教是一让人准备受苦的信仰,显然他们没有抓到为主快乐的真正秘诀。

写作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虽然过程中字字琢磨、句句推敲十分辛苦,但是一旦写出,无论发表不发表,无论有没有读者,都是忠心地完成,就能够享受到主人的喜乐。重要的是,你已忠实地把自己所经验到的恩典写出来了!从忠实的角度来说,你已成功!我恭喜你!

结实(Fruitful)

第二个圣经中对成功的定义是「结实」。

我很喜欢英文”fruitful” 这个字,每次看到,脑中就会涌出众多丰美果子的图像。尤其我们家前后院都种了许多棵果树:杏子、桃树、柿子、葡萄柚、柠檬、梨、樱桃、无花果、荔枝、金桔 等。有些树一日看三回,看了十年还一声不吭不结果。也有的树一次只结一个果子,鸟或松鼠很容易就把这棵果子给抢先解决了。还有的树是十多年只长茂盛的绿 叶,直到有一天忽然满树冒出花苞,但风吹雨打又散一地。不过,也不用觉得可惜,因为剩下的花苞仍能让整棵树挂满果子。

最让我们长脸的要算荔枝树了,据一位行家说是南加最大的一棵。刚开始结出的果子,我可以豪气澎湃地说:「去年我一个人吃掉了一棵树的荔枝!」后来多的让我 无法再作豪语。荔枝挂满树上,一树的红果果随风摇摆,又有了新的体会,原来果树不见得只为种来吃,赏心悦目也是很让人满足的喜悦。现在则是真的结实累累, 每年摘了又摘,拿去教会义卖。没功夫摘的,就让教会朋友自己来取。

结实累累就是这麽回事,自己享用不完,还可以福泽四方。不知你们写文章的时候,无论小说和散文,是否曾用过「结实累累」来形容一个人?自然不是指生孩子, 而是描述一个人的特质。如果用「结果子」的眼光行走人世,是否曾发现过有的人看来就像个结实累累的人?有的人则看起来像是一生不育的人?那麽,什麽样的人 会给人结果子的感觉呢?至少,应该会有生命力吧?而且生命力还很茂盛,内含某种的成熟度,让他自己的营养资源显然不缺。

什麽样的人又会给人结不出果子来的感觉呢?想来内心干枯,挣扎,且营养不足,所有营养都内耗。自己生存都不够,当然更给不出来。相信我们的生命目标,都希望能成为一个结实累累的人。结实累累又是一幅多麽美的生命图像!

神也要我们多结果子,而且说只有多结果子,才是神的门徒。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约15:8)

在这里,耶稣所说的「多结果子」又是什麽意思呢?对写作来说,是写出多少篇好文章? 或出版多本本数十万字的长篇?我们很容易用数量来定位「多结果子」。真正能耐得住像台湾作家王文兴,花八年时间才写出一本《家变》的到底不多。他这本书也许在台湾文坛已被定位为一杰作,但可能很少人会说他是「硕实累累」。

耶稣说这句话,难道是要我们像教会增长一样地定下写作计画吗?多少年内长成一千人的教会,我们的写作也要几年内达到上百万字?或出十本书?

然而写作本身很难用数量来定成败,反而要经得起时间的刷洗和心灵的检验。带信仰价值观的作品,就更脱离不了和作者生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耶稣所说的多结果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a. 像基督的品格

基督徒一说「结果子」,很自然便会想到传福音所结的果子。但是就如创文一再强调的「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神更在乎的是我们的属灵生命光景。因此没有哪种结果子,会更胜于在我们生命品格上所结的果了。

生命品格的果子,也就是圣灵果子的九个特性: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23)

神看重我们这个人要先于我们为他成就什麽。我们的品格若能有这九种果子特性中的几个,就已可得到生命上的释放了。面对生命里的挫折,会更有生命上的强壮和 坚韧。因此若心中有仁爱,笔下就给的出仁爱。若有和平,就给的出和平。若有忍耐或恩慈,就给的出忍耐或恩慈。想想,当我们生命里一个个品格的果子结出来的 时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文字,会有什麽样的不同?

所以,你笔下结出最多的圣灵果是哪种特性呢?最缺少的又是哪种呢?读者能从我们的写作裏嗅出仁爱和温柔吗?基督教网站上最多的是护教文字了。有时候会想,非基督徒没有机会了解来龙去脉,一进来就看到基督徒间硝烟味十足的文字论战,他们会知道我们是基督徒是因着爱吗?

我们的文字中有可以感染人的喜乐吗?还是充满节制和忍耐的教导,让人读来难以喜乐?我们能用自己的生活见证来信实地为我们的文字背书吗?我们可以活得出我们所写的良善吗?对同性恋的讨论,文字中又是否语带恩慈呢?

文字下的修为,其实就是生命的修为。若能作一个多结圣灵果子的基督徒作者,就可以如耶稣所说:「天父就因此得荣耀,我们也才就是主的门徒了」。


b. 像基督的影响

另外一种多结果子,是像基督的影响力。什麽是像基督的影响力?不是他的教导或神迹奇事,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也很有影响力。但是基督对世世代代的真正影响,却是他羞辱痛苦所成就的十字架救恩。

但他的影响还不只如此,这些都还停留在他「作」了甚麽的范围,如医病赶鬼,五千人吃饱,到上十字架等,都是伟大的事工,也影响了许多人。但更多的是他的生命见证,他的言行举止,他所传递出来的牺牲奉献和顺服精神。

从基督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的爱,他的怜悯和恩慈。但也可学习到他和父的关系,他怎样顺服,以致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学习他虽然对神所托付的使命感 到忧伤难过,在客西马尼园里祷告时,汗流如血,却仍然没有逃离,没有争论。只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 意思。」太26:39

这里可以看到是一个主权上的顺服。他没把这个杯拿起来还给神,请求神换一种方式来行救恩。耶稣基督所作的,只是求神把这杯拿走,让主动权归神。但是,如果神的意思是不拿走,他还是愿意照神的意思来进行。

我母会的主任牧师陈善养牧师,也是福乐神学院的教授和作家,在分享服事时,曾说过:「不在于我们作了什麽伟大的服事,而是我们服事了伟大的神。」同样地,在写作上我也要强调「像基督的影响」,不是作了什麽伟大的事工,而是要像基督如何顺服了伟大的神。

众多宣教士抱着伟大宣教异象,去到在信仰里可说是旷野或废墟的异乡,百废待举。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不急着先建教会,反而是先花大量工夫来翻译圣经为当 地语言,説明当地人可以进入神的话语。跨文化里,这是很需要节制和忍耐的文字工作,而且不像创作可以挂上作者的名。很多无名的传道人只作该作的事,顺服神 的特别托付,把文字工作当作宣教里的重要一环,为异文化铺下了走上福音的道路。

反过来说,我们这些原来就热爱文学,也渴望创作的作者,对写作想必也都有些想法,或说是梦想。如果神对我们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心意呢?若他有要我们特定成就的文字事工,让我们拿到不同所想的「杯」,我们是否愿意顺服呢?

想写小说的,很可能神的心意是要让他成为伟大的牧者作者,像毕德生。想写自己文章的,却可能命定要成为翻译他人文章的译者,或为他人作嫁的编辑。甚至还有 把文学殿堂看得过于神圣,不轻易踏入免得沾污的,却被神带领登堂入室,且长驱直入,好比美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凯萨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派特森是个中国宣教士的孩子,初衷是想回中国作宣教士,去不成中国,她就转去日本。虽然她终生热爱文学,是个忠实的的读者,大学英文 系又以优异成绩毕业,对何为伟大文学已有相当的眼光。但当一位老师提议她尝试写作时,她的回应却是拒绝,说:「我不想用另外一位平庸作家来增加这世界的负 担。」便毅然走上宣教,后来又成为牧师娘。但那老师当时跟着说的一句话:「也许写作是上帝呼召你去作的事。」却铺下了她日后走上写作的路。

真的不是作伟大的服事,而是顺服、并服事伟大的神,就自然会产生像基督的影响。

如此说来,我们无须比较杯的大小,或者老是看着别人手里的杯羡慕,抱怨自己拿到的杯太苦。写作中的「比较」对很多作者来说是难逃的试探或诱惑。若了解神给每个人的杯是量身订作,基督所作的事是在苦难里得荣耀,我们就要干心于自己的苦杯。

自然,也有些人是在荣耀里经历到攻击和苦难。若问你:你是愿意在苦难里得荣耀?还是在荣耀中经历攻击和苦难?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

有些人在苦难中因为荣耀显得遥不可及,会情愿选择先进入荣耀,再经历苦难和攻击。但可不是每个人都禁得起荣耀中的苦难。许多基督徒名人从恩典的宝座上摔下来,触目惊心,可以想像他们的杯一定很苦。

退一步说,无论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重点是要先能像基督在生命的品格上结出圣灵果子,就可以自然地在生活和生命上坚持走过苦难或荣耀,且有像基督的影响。

盼每一位作者都能成为结实累累的人。

充实(Fulfilled)

我们生命这颗果子是否拿得出来,是否够看?就要看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是什麽,然后会装进我们生活中的是什麽内容。
充实的人生,指的绝非作些甚麽事情来填补时间,这种「填补」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有时也并非被填满,而是被「塞满」。生活中八方索求,来自他人的期望和责任不断地塞满我们的生活。外表望来很忙碌,但内在其实也是买空卖空的一种消极生活态度。

「充实」的相反是「空虚」,就是果子是空扁的,缺乏生命的浆汁,生命的内容不够饱满,整个看起来就是营养不良。若回顾我们的人生,你感觉自己是充实?还是空虚呢?

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因此谈写作的充实,其实就在谈生命的充实。 也因此写作上的充实其实和文笔不太有关。拿了诺贝尔奖的海明威,想来写作无法为他带来真正的生命充实感,也无法为他搏斗从内里不断浮出的虚幻感。才会在拿 到诺贝尔奖后七年便走上了自杀之途。写出名着《大亨小传》的费滋杰罗,堪称20世纪美国的伟大作家之一,却一生为两样东西所困:才华和金钱。一度拥有,又 全部失去。过世时,评论家批评他生活腐化、自暴自弃。最后也郁郁寡欢的过世。

也有人可能会说,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伟大。好像若要写出伟大的作品,就必须人生有点虚幻和绝望,或者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才写得出来。形同艺术若要画的 好,最好有几分疯狂,甚至把耳朵给割掉,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却未想到,这真真地印证到「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甚麽益处呢?」

相信若能亲身去问这些作家:你情愿用生命代价来赚伟的大艺术?还是情愿有个真正充实的人生,却创作一般呢?他们的回答,恐怕会像《黑暗之心》里的库尔兹(Kurtz) ,只是望进自己生命的黑洞告诉你:「啊!恐怖!恐怖!」(Oh, the horror! The horror!)

在我「创造力的源头」一文中曾提到,创作是为唤醒世人认识创造主。创作者的呼召就在联结天上和地下。在天地间寻找各样联系天地的题材,来把人类指向神圣。 创作者所努力呈现的,是如何在一个缺乏恩典的大地上,还能活出恩典的人生。用各种形象和角度,来呈现一个完整的天堂投影。

在这方面,其实有许多基督徒作家的脚印我们可以追随,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存在,只是华人基督徒还不太认识他们。有些尚在世,历史上需要时间来为他们的作品定 位元。他们同时拥有充实的人生,也有充实的文笔,自然也就结出许多美好的果子。上次提到美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凯萨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就是其中一位。为准备W250《回忆书写营》这堂课,刚读完她的回忆录《我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my Life).

派特森生在中国,走过战乱,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和南京大屠杀很靠近,为避乱两次回到美国。虽是一个美国人,讲英文却是英国口音。宣教士的孩子,穿的是别人捐 赠的衣服,吃的是微薄的午餐,回到美国如同进入异乡,小学生活基本上是一个被疏离的边缘人。通常美国小学过情人节,全班都会互送卡片。一年级的她是唯一的 一个,没有拿到一张情人节卡片的小孩。后来她出版多本得奖作品,她母亲问她为何不写一本书,是关于她没拿到情人节卡片的遭遇?派特森回谈:「可是妈,…我 所有的书都和没拿到情人节卡片有关!」

的确是。边缘、孤独、穷苦,但灵里虚心,都是派特森带着感情来书写的对象。对这些弱势边缘被排挤的孩子她情有独衷,种子就是来自她的亲身经验。

她也说:「我比较好的作品,都源自那些可怕的岁月!」其中有一段岁月,是当她正因癌症作化疗,儿子大卫的好朋友丽莎突然被闪电击毙。这段经历被她写进《寻找梦奇地》(或翻为《通往泰瑞比西亚的桥》Bridge to Terebithia),得到1978 的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真实事件则是发生在1974年。

在书中,她提到主角杰西在忆及已过世的莱丝丽,她如何把他从牧场带到泰瑞比西亚,且让他作王。悲剧中掩藏不了生命中的温馨美好。派特深的异象一派如此。在 2007年《今日基督教》杂志里的访问中,她说:「盼望和恩典,会贯穿我所有的作品,不是我刻意要写进去,而是我无法不让他们融入。」

派特森所过的就是充实的人生。她一生充满疯狂的战乱时空,遭遇不同的患难,还有随之而来的孤独、世俗烦恼,和悲剧性的失去,以及后来意外的得奖和名声,全 不是她选择或者追求而来的。但是她主动选择用正面的态度去回应,把自己带有信仰的人生解读放入这个人生袋子里,全是有意义又有价值的生命内容。这一生因而 成为宏大的背景,为她提供恩典的完整视野。她忠实地全写入她的文字里。她的文字,亦即成为她转化后的人生记录。

也可说她一生的主轴线即为「恩典」。她曾和那时代的中国人一起走过南京大屠杀的创伤,后来因为一个机会顺服神的带领,进入心目中所仇恨的日本去宣教,充分 地改变了她对日本人的观感。所以甚麽在塑造她的小说?也同时在塑造她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恩典异象的人生。对她来说,嘴巴再脏、行为再不检点,都不会超出恩 典所能触及的范围。

自然,她的喜乐也来自创作本身。是当她回应神的托付,真正使用了上帝所赐给她的恩赐,然后结出许多生命的果子,自然,就有了一个充实的人生。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裏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


荣耀神(Making God Famous)


真正的成功定会荣耀神。当人透过我们的服事经历生命的转变,找到自己的祭坛后,他们也会转而去荣耀神。这是一种涟漪触发涟漪的效应。

派得森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两个亲生,两个收养。她又是一个牧师娘,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天忽然渴望写点东西,是那种不同于生活中常会被孩子撕碎、吃掉 或者弄脏的东西。于是,她开始每天写一点,五分钟的长度。第一本出版的书是应长老会主日学课程需要所写:《我是谁》(Who Am I?)。虽是教材,却让她写出想写又热爱的故事。后来又写了些诗和短篇小说(大约是配合母亲的忙碌生活),过了几年被退稿的日子,她开始改变计画。每周操 练为长篇小说写一章,她想即使日后没有人愿意出版,一年到头的操练,也有一本书的量了,这不也是一种成就感?

写写,忠实不断地写,她的第一本小说《菊花的象徵》(The sign of the Chrysanthemum)终于出版了,那时候她是41岁。

自此之后,她的作品得过纽伯瑞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两次),还有类似儿童文学诺贝尔奖的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大小奖。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 她的谦逊。读她的回忆录《我一生的故事》,从头到尾口吻没有一点名人气质,只有神仆人的谦卑朴素。描述这些一般作者渴慕又不可及的得奖生活,就像寻常主妇 话家常,好像上菜场捡到便宜。她第一次得奖给自己的奖赏是,从此不为省钱买奶粉,要改喝新鲜牛奶。也做到了。

她说:「感恩,非常不同于名气,是你真正可以感受到的东西。」

这样的口吻,是何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大将风范?气定神闲,视一生为恩典的礼物。她所作的,只是照所得的恩赐来服事,是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来写作,结果凡事皆让神得荣耀。

所以,你的写作是荣耀了神呢?还是荣耀了人?

最后再重复一遍,写作,要怎样定义成功?就和所有的服事一样,不脱离圣经对「成功」的定义:忠实、结实、充实、荣耀神!

预祝你们每一位的写作都能在主里成功!


图片提供/123RF

本专栏与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网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