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憩》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从《于是,命运来敲门――贝多芬传》一书谈起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很久没有看贝多芬的传记了,这次左岸文化出版社与法雅克环亚店合辨《于是,命运来敲门――贝多芬传》这本书的发表会,透过我的中时部落格邀请心灵小憩艺文网站协办;本来我抱着「只是协办」的心情阅读这一本书,不料,看到一本非常棒的贝多芬传。

  我很不喜欢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记,总觉得文学太多而史实有争议;而日本出了很多贝多芬相关传记,却又是细节太多而整体思想太少。这本《于是,命运来敲门――贝多芬传》却是非常好的贝多芬传记,尤其是针对我们东方社会难以同理的西方文化传统来说,这本书可以直指很多理解西方古典音乐心灵传统的重要思辩,从而更加理解贝多芬。所以,我将全力合作这样的一场讲座。

  回到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会有上述的阅读成效呢?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一、艺术家必须「修行清高」?

  我们东方社会一向有「圣俗二分」的一元化思想,当我们认定古典音乐是「圣」的,同时就会一元化的认定伟大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也应该是「圣」的。于是,阅读贝多芬传记,面对那么罪恶甚至下流的史实,我们总是找各种理由去解释、去同情,总想着贝多芬这种圣人应该是清白无瑕的。

  但是,随着史实越多,贝多芬的道德越来越不是清白无瑕;于是我们转用「逍遥观」来笑傲人世,把贝多芬的罪恶当成虚无主义式的闹剧,认定反正人人都一样,地球还是继续运转;甚至完全归究只是贝多芬脾气太坏而己……于是,「非如此不可!」的深刻西方心灵,变成玩世不恭的「修行清高」之东方隐士。

  这本书给了以上思维一个当头棒喝:就算你能使用「逍遥观」来回避贝多芬的罪恶事实,那么贝多芬之「俗」呢?贝多芬的捞钱技巧够不够俗?维持他在贵族当中身价之手段够不够俗?钻营贵族阶级并远离平民够不够俗?换句话说,习于圣俗二分,不但得面对贝多芬之罪恶,更得面对贝多芬现实生活之「俗到极点」:一点修行境界都没有!于是,要了解贝多芬,唯有彻底放弃圣俗二分的价值观:利用古典音乐赚钱或钻营?那是个人的选择,无关圣俗,只是忠于自己的感觉而去做或不做。

二、从圣与俗的辨证出现音乐:

  于是,整本书的架构,建立在这种反圣俗二分的「圣俗辩证」下;他一方面描述贝多芬俗事缠身,多钻营的事都做得出来;但同时间却一转写出深刻而伟大的音乐作品。这种架构下,任何音乐背景都是在「圣与俗的辨证」中得到理解。

  这里我们将学到,西方文化传统中真正的「就事论事」精神。正因为确认圣俗永远无法二分,多么伟大的音乐都一定伴随着人性有限下的俗(甚至罪);因此,就事论事,不必追究音乐家、艺术家有什么个人修行的问题,单单只要谈音乐本身就够了。唯有这种真正的多元化思想,才能真正理解贝多芬、理解古典音乐。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为了表现贝多芬的命运奋斗,只看到演奏家制造很多奋斗感而喝采,却没听出该演奏家是很混的、技巧有严重缺陷……。

  为了圣俗二分的价值观,过度地认定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某种「意义」(奋斗?英雄?)而听不到音乐本身,这正是理解古典音乐最大的文化陷阱。

三、「音、乐分立」的音乐分享:

  所以我们又可以看到,原作者使用非常好的「音、乐分立」乐评文字来分享音乐心得。他不会使用一大堆形容词来堆砌自己的感觉,而是直接回到音乐本身;在不涉及过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先告诉我们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并且花很多文字描述听到的声音,然后才讨论声音带来的感觉。(关于音乐分立的更多详细论述请参考相关文章)

  正因为我们习于圣俗二分,重视音乐伟大的哲思境界,导致太早就追寻「音乐的意义」而高蹈进入「乐」的层次;结果连「音」是什么都听不出来,当然会被演奏很混却有舞台效果的演奏家欺瞒了。于是,「音」的要求极高的贝多芬后期作品,就很难被听懂了――因为听的方法是偏差的。

  仔细品味这本书作者莫瑞斯的文字,除了文笔优美外,你是否发现他重视了「声音本身的描述」?你看他第一段谈到贝多芬《命运》第四乐章,花了多少文字描述这个乐章本身应该有的声音?最后结尾谈到OP.135弦乐四重奏,能把公鸡高啼描述成「It must be!」,对声音本身的敏感度多强!同样谈第九交响曲,我承认他谈第一乐章有点专业术语多了一些,但是这么重视「声音的创见」,正足以说明他用了正确的方法来欣赏贝多芬的后期作品。

四、从「依次的二元辨证」转向「同时的二元辨证」: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喜欢同时间创造气氛不同的音乐,例如《命运》与《田园》。但是这些音乐是分开聆听的,而且通通可以把它们当成:「只有一个主旋律」而其他声部只是伴奏;所以我们只要抓到主旋律,就可以听到不少这些「依次的二元辨证」音乐中的内容,而得到感动。

  但是做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音乐在结构上是非常复杂的,上述音乐其实都应该使用「多声部同时聆听」的方法才能尽得其妙。这在我的相关文章都有详细论述,在此先不谈。

  「只有一个主旋律」的聆听方法到了后期作品就完蛋了,因为贝多芬转向「同时的二元辨证」:不同气氛的音乐,不只出现在同一作品、同一乐章,甚至出现在同一时间!例如《庄严弥撒》第一乐章后半段,同时间出现控诉上帝不怜惜苍生的「基督!」严酷和呼求,与祈求上帝施恩的「求你垂怜」温顺和敬虔。没有「多声部同时聆听」的聆听方法,是完全不能听到这种音乐的妙处。

  所以,由于作者重视优先听到声音的「音」之层次,他当然可以快速获得「多声部同时聆听」的能力;用来理解贝多芬后期作品,当然是再适合不过了。于是,我们看到他写出很多后期作品的音乐心得,而且都具备非常高的音乐素养。

五、结语:

  为什么我们需要聆听古典音乐?为什么我们要理解贝多芬?每个古典音乐爱好者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无论新手老手、入门进深,都逃不掉这么一个问题:根植西方心灵的古典音乐,其基本观念跟我们是有差异的。如果能清楚这种差异,将能帮助我们更快获得更多音乐艺术的喜悦。

  于是我认为这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正因为它的整个架构直接挑战圣俗二分的习惯,导致分享音乐重视「音」才再谈「乐」;熟悉这种视野,或许可以帮助欣赏伟大的贝多芬后期作品――尤其是后期弦乐四重奏。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