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世界上的变与不变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有我服务的研究所里,有一个很认真的研究生写了一篇小报告跟我分享,内容是关于他看完纸本版和电影版《苏菲的世界》的一些心得。看到同学这么认真学习、思考、并且写下他的心得,即便我的行政和教学工作真的已经很累了,还是觉得值得好好跟他讨论一下。

在这篇小短文里,这位研究生提出相当多他自己生命经历和阅读相互碰撞的想法都很不错,只是有一、两点我特别提出来,花费很大的笔墨跟他做了更深入的讨论。他提到「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是寻找自己:……最重要是能否证明自已是存在的、有意义的以及快乐的,这就是哲学家都肯定的『快乐』。」这个观点基本上我也相当同意,但是看到最后几个字「哲学家都肯定的『快乐』」时,不免引发我一些另外的想法。

确实,诸如「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宗教都是万流归宗」,甚至「世界上的是非对错没有绝对」等说法,经常会出现在我们身旁。但我不是很清楚,提出这些论点的人是否真的都仔细思考过、体验过各种宗教或价值的教义、生活方式与终极关怀的异同?还是只是为了降低人际间因为讨论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冲突,所以试图提出一种「共存」的价值观来营造和谐?

事实上,从历史上诸多哲学家与社会学家看待生命意义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相当多元的价值主张;即便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生命意义,也会因为学派的差异而提出截然不同的思考。例如有些哲学家认为,生命意义的追求应该是起于个人理性思考的结果,而非接受外在环境所给予的既定价值;但有些哲学家确认为,人类的自我认同与思想价值都必定来自所属社群,个人无法跳脱历史社会脉络而创造有意义的标准。这就是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两种典范的差异主张。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都是追求快乐,但内涵却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

也因为这样,我跟这位同学说:世界上许多试图要得出「世界通则性的真理」或「不变的答案」的人,就可能发生「适用性不足」与「过度化约」的问题。毕竟,即便是自由、平等、公平、关怀、幸福、快乐等看似相同的概念,但是在不同价值信念与历史社会脉络底下,所得到的内涵可能相距甚远,甚至相互对立。例如都是谈「自由」,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自由就是有点对立的。

当然,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通常会从所接触到的各种理论观点中,自行去筛选、综合、剔除、修改各种说法,甚至得到我们自己比较能够信赖的一种说法。但是这些经过我们个人经验修正融合后的说法,不见得一并适用其他人。我们可以从所接触过的各种学说观点或宗教信仰中确立自己的真理,也可以积极地去推广、传播这样的信念;但我们心理也必须清楚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赞同我们所看重的东西。究竟哪一种说法比较有道理,值得我们一辈子追求??这部份的责任就像我在经常提到的:要自己承担了!

另外,在这位同学寄给我的小文章中,也提到大家经常琅琅上口的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为了回应他这句话,我又写了一大段文字提供他不一样的思考参考。我跟这位同学说:从某一派的哲学思想看来,整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确实就是在变!但是也有哲学家(例如康德)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正在处于变动状态的,只是世界的「表象」,至于那些具普遍性的原理原则,其「本质」是不会因时、地、人、事物而改变的。

当然,我们可以不同意康德的说法,事实上,康德的说法也有很多的限制。只是在我个人看来,如果康德所重视的道德法则不存在,也就是说,所有的价值信念或道德法则都可以因地制宜的话,这个世界就很容易陷入丛林法则而缺乏公义。虽然我不否认世界上确实很多东西可以因地制宜,但我还是相信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即便这样的坚信只存在于我或几个价值相近的人,或宗教社群内。

我猜想当这位同学看完我大篇幅的回馈时,已经被我搞得更混淆了!所以在写给他的回馈信末了处,我又写了以下这段话: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哲学或社会学感兴趣,原本是希望透过伟大思想家的理论,更清楚且深入地去探索、思考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及其真实内涵。但是很多走上这条路的人到最后却发现,当他们懂得越多、看得越清、越深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复杂度却更远远超出他们先前尚未接触这些理论前的理解,也因为这样,他们更加苦恼与混淆了!

没错!这也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会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原因!因为当一个成人用自己的观点看待懵懂孩童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世界观过于简化;同样地,一个念过社会学的人用各种社会学理论看待没有接触过社会学的民众的世界观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当我们用越多的新视野、价值观来看待生活世界时,就越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是自己无法完全了解的,「学然后知不足」就是这个道理。

也因为这样,我会觉得真正有学问的人,因为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己所知有限,所以会更谦卑地看待知识与外在世界。但是在混乱与不确定的状态底下,我们还是可以从各种说法中找出自己目前认为比较有道理的说法,并抱持开放的心胸,随时用差异的观点检视自己所抱持价值观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我想就真的符合「学习」的终极目标了!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