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達華研道中心》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猶太故事中的讀經智慧│焚燒中的城堡與亞伯蘭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德國牧師班庭(Heinrich Bünting;1545~1606)所繪的三葉草地圖。三葉代表當時的歐洲、非洲和亞洲。亞伯蘭受上主呼召進入以色列地,他的後代因遵守上主律法,好像一個燈臺,去影響這三大洲的外邦人學會敬畏上主。圖片提供/Henry Ho

今次為大家揀來的是來自《創世記米大示》(Genesis Rabbah)第39篇的第一個故事,故事的第一部分內容如下:

「有一個男子去不同的地方遊歷,在去到一個地方停下來的時候看見一個正在焚燒的城堡,看着城堡焚燒的景象,男子內心感到奇怪,他想:怎麼可能城堡着火卻沒有人去理會?這時城堡的主人探頭出來向那人說:『我就是這座建築物的主人!』」

「米大示」(Midrash)這字是指「尋找、研究」,這個短故事想探究創世記以下這節經文的意思: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12:1)

對創世記12:1的常見理解

基本上這節經文的字面意思相當清楚,但受到的誤解可以很多。當沒有錯解時,上主的子民願意離開自己的安舒區,聽從上主命令去一個新的地方服侍,因此把這節理解為要對上主擺上信心、遵行上主吩咐或跨越文化的宣教,這理解雖然平面,但很具實踐價值。

但是,由於離開之後去一個上主吩咐的地方,這個地方是指甚麼,卻可以有很闊的想像空間,例如是去尋覓新工作環境、新居所、新關係或是離開你不喜歡的侍奉,去再找新的崗位等等,但這種理解就變得十分人意!

故事釋義

這猶太故事的背後是拉比對這節經文提出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究竟推動亞伯蘭離開本地、本族和父家是甚麼原因?故事的第二部份解釋了這一點:

「同樣地,因為我們的父亞伯拉罕看見這敗壞的世界就說:『這世界何以沒有一位主宰去管理?』造物主向他說:『我就是那位掌管宇宙的主宰!』然後上主就對亞伯蘭說:『你要去!』」(《創世記米大示》39:1)

第一部分提到那人看見城堡被人焚燒而感到可惜,慨嘆城堡的主人為何對屬於自己的地方可以置之不理!

其實那被人焚燒的城堡就是受造的世界,主人當然就是上主自己,當亞伯蘭見到世界的敗壞,他同樣問造物主在哪裡?為何祂要放棄自己所造的世界?就在這時上主向亞伯蘭表露身份,並發出呼召說:「你要去!」

很多時候當人看到世界敗壞,就祈求上主親自出手處理混亂,但拉比反而透過這故事去反思上主呼召的意義。當上主向亞伯蘭說:「你要去!」的時候,希伯來文לֶךְ־לְךָ֛ (go for yourself)是上主叫亞伯蘭為自己而去,就是叫他為自己的好處放下昔日安定的生活。所謂好處其實是帶着上主的訓誨,去改變這歪曲敗壞的世界,因為自洪水滅世到巴別塔事件都反映世界仍然充斥着敵對上主的事情,因此上主呼召亞伯蘭離開,就是叫他去向迦南地的人和世人傳揚祂美善的作為並悔改的訊息!

另外,這個故事要表達的訊息也與創世記米大示的成書背景有關連。

主要米大示(Midrash Rabbah)其中包括《創世記米大示》,傳統認為整部主要米大示的著作是公元後3至5世紀之間的作品。公元3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us)把基督教奉為國教,除基督教以外的宗教一般都被視為異端,而猶太教也成為受壓迫的一群。當猶太人在不同國家散居,又遇上希羅勢力的基督教的壓迫,他們便重新在聖經中尋找以色列的身份價值。他們認定,創世記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12族長的故事所包含進入應許地、定居與被擄等元素相當切合以色列民當代的處境和他們並全人類的未後救贖,所以便再對創世記加以解釋,便結集了《創世記米大示》。

知道了這著作成書的背景,更令我們明白以色列人因為自身的敗壞而離棄上主,最後經歷了聖殿被毀以致四處流亡,這本來可以令他們想到若亞伯蘭當年仍留在哈蘭,他的後代不是可以避免這些災難嗎?殊不知拉比留下這故事的寶貴教訓,反而令當時身為亞伯蘭後裔的以色列人反省到,雖然處於流亡的處境,但如果願意好像亞伯蘭一樣重拾上主揀選的使命,就是真正復興的起點!

與大使命的呼應

如果這個故事是叫人明白亞伯蘭履行上主召命的原因是因為世界的邪惡,這也可以令我們明白福音書中主耶穌的猶太門徒是如何理解耶穌的呼召: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譯: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在亞伯蘭的時代,他要進入迦南地,他的子孫日後要以這地作為基地去傳揚上主的教導,令經過以色列的外邦人認識上主。而到第二聖殿時期,耶穌的門徒也因為當時以色列的敗壞,奉主耶穌的命令離開以色列這本地、本族、父家,去向萬民(ἔθνη是指外邦人)傳道,為的是教導外邦人福音,好敬畏以色列人的上主,從而讓外邦人這份敬畏,再次激勵以色列人向上主悔改。所以主耶穌與昔日上主呼召阿伯蘭向外邦人傳道一樣,同樣向門徒發出呼召!

猶太故事的讀經思維

我們讀一段聖經時,很多時候只是從能否得到個人好處的角度去理解。只要經文乎合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又不須深入思考的話,就會把經文任意發揮。

拉比因着以色列國的淪陷,在迷茫、痛苦之中重新思索和找尋民族歷史中的身份和使命,令他們再次思索創世記12:1時懂得去問:「是甚麼推動亞伯蘭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這個很多人不太在意的問題,但懂得問這個問題,反而讓以色列人更堅固、確立上主給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在此我們可歸納兩個原則:第一,問一個聖經問題越準確,會令尋求答案的人更貼近上主的旨意;第二,因為經歷痛苦而生命願意回轉向上主而悔改的人,讀經的視野更見廣闊、深度和有使命感。




參考資料:

1.Jacob Neusner. Juda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 Introduction to the Rabbinic Midrash.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2004.

2.Midrash Rabbah(10 Vol. Set).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Rabbi DR. Harry Freedman. & Maurice Simon. New York: Soncino Press, 1983. 3.Nahum M. Sarna. The JPS Torah Commentary: Genesis.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89.

4.https://www.chabad.org/library/article_cdo/aid/59473/jewish/The-Burning-Palace.htm

本專欄與《夏達華研道中心》合作

【延伸閱讀】:
猶太故事中的讀經智慧│猶太故事與我何干?
摩西去世地點尼波山
宗派合一,從聖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