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老師》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精力的來源──動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某日在公保大樓前等候公車,見大學同學由醫院內走出來,多年不見,分外感到親切,就在附近冰果室坐下來敘舊。

總是疲倦

「妳看起來氣色很好,我最近不知怎麼了,總是覺得很累,我先生擔心我的肝有問題,要我來檢查一下。」

看她面容有些憔悴,很難跟當年的籃球勇將聯想在一起。她打籃球是連吼帶叫,敵我不分,只管衝著拿到球的人叫道:「給我!給我!」而對方也常莫名其妙,身不由己地把球傳給她。因此,我們常戲稱她是有勇無謀的「球丐」。

「妳不是已經辭掉工作,全心在家照顧先生、孩子了嗎?怎麼還累成這個樣子呢?」

「是啊!生了老二後我就在家裡,照理說,應該比當職業婦女時生活悠閒、輕鬆一些,卻不知道為什麼反而比以前疲倦。」

「說不定,潛意識裡妳覺得先生對妳關心不夠,所以這樣懶懶地,引他注意。」我瞼上一副心理分析家的樣子。

「別瞎猜,妳忘了我心理學的分數是全球最高的?」

「所以,妳才懂得運用這些心理戰術啊!」

「妳真是越來越會胡說了,不過這倒提醒了我,我的疲倦也許真的有一部分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心理狀態

談到精力(energy),我們經常想到是生理方面的問題。一個人的精力好與不好,通常決定於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健康」情形。

但是,精力與心理狀態其實也有密切的關係。譬如說,工作本身太單調,使人厭倦;工作太困難,使人產生挫折感;做起來不順心,也會使人感到精力銳減。在這些心理因素中,「動機」尤其是精力的「發電廠」。有的人為一件事全心投入,忙得暈頭轉向,卻仍精力充沛,好像從來不知道累,真讓人羨慕他有用不完的精力。這種人通常動機強烈,心中有清楚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更重要的,他很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

相反地,很多人似乎沒做多少事,卻成天喊累,害得共事的人也被拖累了。例如:同樣是幫忙家事,有的先生認為本來就應該分擔家務,何況讓太太心情好,也會使全家氣氛更和諧,夫妻更恩愛,所以他相信做家事是「利己利人」的,做起來當然就很帶勁了。如果先生覺得下了班還不得休息,不做又怕太太抱怨,只好勉強做一點。顯然地,這兩種情況相較之下,後者的夫妻雙方一定會比前者感到疲累乏力。

外在環境

有時候我們不喜歡做一件事,或者覺得那件事特別令人感到勞累,很可能是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刨刀不利,會使人討厭削胡蘿蔔;肥皂不好,會使洗衣加倍吃力。

如果我們能夠找出這些外在因素,做起事來也顯的不那麼累了。譬如:我有個朋友本來很不愛下廚,先生福至心靈,買了全套漂亮的廚房用具,讓太太在賞心悅目的環境下克服了「笨廚娘」的心態。

還有,工作的姿勢也會影響做事的效率。譬如:洗碗槽如果太低,會使一個原本樂於洗碗的人腰酸背痛,拒絕洗碗。另外,有些人抱持著「臥薪嘗膽」式的觀念,認為床、椅等家具不應太舒適,特別是床,免得早上捨不得起床。

事實上,沒有充分的休息,那裡能有足夠的精力去面對生活、做好工作呢?休息,是為了去做更多的事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