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我有問題》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關心」不等於「了解」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您關心家人嗎?
答案幾乎都是正面的。
您「了解」家人嗎?
那就不一定啦~~~

老婆關心老公去哪裡,跟誰見面,下場可能是一頓大吵…
父母關心孩子的課業,叮嚀少上網,早睡覺,下場或許是孩子離家出走…
顯然,「關心」的方式會決定結果的好壞。

什麼是不受歡迎的關心呢?
1. 用囉唆表達關心
2. 用擔心代替關心
3. 用規定執行關心
4. 用審問落實關心
5. 用強迫表示關心
6. 用責罵取代關心

糟糕~~~
怎麼都是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方式呢,不用這些方式,根本就不會關心了啊~~

別急,可以試試看底下的方式:
1. 用服務送上關心
2. 用讚美表達關心
3. 用禱告執行關心
4. 用溝通落實關心
5. 用陪伴帶來關心
6. 用認同迎來關心

只不過,就算用正確方式表達了關心,仍然未必了解對方。
很多夫妻與親子之間的理解其實都是單方面的,我們「認為」自己了解對方,但是對方不一定同意。
了解不只是來自觀察,更是來自溝通。
如果對方把某些部分隱藏起來,我們就會觀察不到或是察覺錯誤。
何況,每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不一定等於他心裡真正思考的。
一個人在想什麼,追求什麼,渴望什麼,幾乎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要看他成長過程。
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被引導被開啟,很有可能他的發展是扭曲的,連他自己都沒發現。
「了解」一個人來自深度的溝通,對方願意告訴我們來自我們有開放的態度。
人是很脆弱的,對方表達一次,我們不想聽或是辯解甚至否定,他就不想再說了。 真正關心一個人就要了解他。
你了解身邊的人嗎?
讓我們問問自己~~~

【延伸閱讀】:
賓至如歸的溫柔鄉
懷念媽媽
很想做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