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專業自信與倚靠上帝有可能同時並存嗎?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掌聲只是附加的紅利

暑假期間我跟一個大學生聊天,討論到什麼才是大學生值得做的事?他問我:「老師,我雖然不認為一定要去做賺大錢的工作才能受到尊重,但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一定要做偏鄉教育、街友權益倡議或弱勢服務這類的事,才能獲得自信心或被人覺得很厲害?」

我說,其實我不覺得一定要做偏鄉教育、街友權益倡議或弱勢服務,才是有意義的大學生活;甚至做這些事,也不見得可以獲得自信心。因為,當我們整天想著別人怎樣看我們、期待我們做出些什麼驚人之舉,甚至沒掌聲我們就無法判斷什麼才是自己最享受的人生時,就可能活在依賴別人掌聲的空虛和焦慮中。

這時候,我們做這些事得到的喜悅與成就感與這些事本質無關,而是換得的外在獎勵。就像德行倫理學家A. MacIntyre所說的:完成一件事的主要動機,如果是換得外在環境某些偶然性的好處(例如讚美、獎金或升遷等等),當其他地方提供更高額的獎金、更響亮的掌聲或是更甜美的讚譽,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跳槽過去。

久而久之,我們就很難因為解決某項長期的沉痾而感到雀躍,更難好好享受做一件事本身的價值感,當然我們也不會珍惜一路上跟我們打拼的夥伴或親人,因為我們最在意的都不是這些。

另外,也很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外加獎勵常有高度炫耀性、排擠性或佔有性,某人得到越多,其他人就只能分到越少,所以長期依賴它們生活的人很容易深陷過度自責和猜忌他人的焦慮中。

相較之下,能明白做一件事本身意義與樂趣的人,努力找尋更好方法解決問題就是成就感來源,他們甚至會願意放下面子,與周遭不同專長或價值觀的人合作,以便研發更好的方法。因此,當這些人創造越多成果,其他人也會雨露均霑地分享甜美果實,而不會遭受排擠或傷害。

我心目中真正的專業與人生意義

聽完我落落長的分享,這位大學生接著問:「老師,我聽完你的話,很好奇究竟什麼才是你所說的『內在動機』?另外,真的有人完全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不需要掌聲嗎?」

我說:「其實我也有虛榮心,有人要給我掌聲,我也不會拒絕,哈哈!但是我希望可以慢慢努力不靠掌聲確立方向或得到力量,而是把它們當成附加紅利。你長期投入助人志工,相信也經歷過某個身陷困境的人因為你的陪伴,打開了人生視野,而我們也從整個過程中一起成長。有過這樣的經驗相信就明白一起成長的喜悅,比起掌聲更值得我們珍惜與追求。」

大學生點點頭……於是,我接著又分享了自己在人群工作中很重要的關鍵意義來源。就像我在扮演社工師或老師角色時,常會感受到高度挫敗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背景所衍生的特殊性格,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即使是家人或伴侶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於是,過於緊密的關係期待或凡事要替對方做決定的衝動,不僅容易讓彼此窒息,以致想逃離這段關係;當自己無法達成這種關係期待時,也會對自己和對方產生高度失望與分離恐懼感。所以我很喜歡J. Vanier說過的一個有趣比喻,他說:

親密關係的空間就像是我們把兩隻手掌側端合起來,捧著一隻受重傷的小鳥。當我們把兩隻手掌完全攤開,小鳥可能會急切地拍動翅膀,接著就掉下地上死亡了。但如果我們把兩隻手掌密合,小鳥又會被壓得喘不過氣,甚至不斷掙扎而讓原來的傷勢更壓嚴重。

所以,無論是何種人際關係的空間,都必須是我們兩隻手掌不完全打開,也不完全闔上,而是隨時觀察我們與受傷小鳥之間細膩的互動,從牠的反應調整手掌的開闔度,這才是一個能夠保護並給牠生長的空間。這種基於信任產生的相互關心與自我調整,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專業,也是前面所說的「內在善」。

人文思想背後的信仰

寫到這兒,我突然想到一位牧師曾經問過我的一個問題,當他聽到我近幾年都在運用生命敘說的方法陪伴高中生與大學生建立自信,便皺起眉頭說:「敏雄,你這樣做會不會讓學生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結果』,而不再追問這些好成果背後上帝的帶領與祝福呢?」

這個問題也曾困擾我許久,它挑戰著我能否同時認同社會學、哲學和基督教神學?當下因為我還沒想清楚要怎樣跟牧師討論這個問題,所以只是點點頭說:「我可以瞭解牧師的擔心。」

回到家,我花了些時間好好沉思了一下,寫下底下這些內心真正的想法。我發現自己無論在扮演老師或社工師的角色時,使用的知識確實以哲學或社會科學為主,畢竟這是多數服務對象也能理解的知識語言。但是在操作這些知識的同時,我內心還有另外一套知識,是關於「人與上帝」的知識,也就是基督教神學。

這種用基督教神學反思哲學或社會科學使用過程的感覺,就像C. Milosz對「愛」的描述一般傳神,他說:「愛」是學著如何以遠觀的方式看待自己,好像看著遠方的事物一樣,因為我只是宇宙萬物中的一個。

我既非無限發散熱能的太陽,更不是宇宙的中心;如果我將自己放在無止境發散光與熱或宇宙中心位置,堅持我的生命一定得這樣才有意義,那麼必然會在失望、挫折、妄想與憤怒中死去。

可是當我能體悟到「自己只是萬物中的一個」,沒有一隻小鳥或一棵樹比我更重要或不重要,我就能更怡然自得地活著。雖然我對小鳥或樹木的感受瞭解有限,但我知道小鳥或樹木不必擔心別人怎樣看待自己,更無須掌控萬物的秩序,它們只需要好好地「做自己」,跟隨上帝創造萬物的自然力量,就可以展現出它們的價值。

從Milosz「愛的小詩」我深切地體悟到,幫助我和周遭人解決生命重大問題的工具,確實是哲學或社會科學;但這些人類歷史上累積出來的知識依舊有相當大的侷限。所以認識上帝、跟隨上帝才能知道自己合宜的人生位置,在自己的職分內善用哲學或社會科學知識。

反之,如果我因為虛榮心或權力欲望高漲,不斷透過各種方法想控制他人或消滅自己不想要的苦難,結果反倒會陷入無止境的相互傷害、壓迫控制與遍體鱗傷的傷痛。因為想要抓緊不放背後的動機,正是出於匱乏的恐懼及虛榮的焦慮。




參考資料

1.Nouwen, H.(2016)。愛勝過恐懼:進入親密、豐盛、狂喜的生命(陳逸茹譯)。台北市:校園。

2.Nouwen, H.(2019)。心靈愛語:經苦痛、歷自由(彭淑怡譯)香港:明風。

3.Palmer, P. J.(2021)。歲月的恩典:擁抱美好的老年時光(陳世佳、林允箴譯)。台北市:心理。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美善的滋味——詩篇第三十四篇
無所匱乏的生命——探索詩篇第二十三篇的深邃智慧
美善的滋味——詩篇第三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