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许多天主教教会设立的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几乎都会提到「全人教育」的基本精神。我很喜欢「全人教育」这个概念,就我自己粗浅的了解,「全人」的概念包含了身体、心理、灵魂和社会等四个层面,而天主教会各级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促进学生这四大层面的健全发展。
从这个「全人」的概念出发,我曾经在「婚姻与家庭」的课堂上和同学一起探讨「人际关系」的议题。我以「一夜情」为例,邀请同学一起思考究竟怎样的人际关系才真的能让人觉得过得好?个中的道理又是什么?
根据我的观察,「人」基本上都喜欢被接纳、受尊重,也有他人互动的基本需求,为了让这种接纳与尊重可以深入且久远,多数人都希望可以拥有一个比较稳定、良善、深入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拥有「好朋友」或「亲密朋友」的关系。
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无他,就是透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在各种人际接触的方式中,「身体」的接触或互动是比较直接、容易的,但是它的亲密性也只能维持较短。因为身体是有形的,它很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互动的双方在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
相较之下,「社会」层面(例如:性别、族群、阶级、文化、语言)的同质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涵盖范围较宽,所能够产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比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例如,使用客家语言的人无论在台湾或美国,都会有自己人的亲切感;当我们发现自己努力推动的某种价值理想,能够得到同好支持时,也可以产生很大的伙伴革命情感!
与「社会」层面相比较,「心理」层面(例如悲伤、喜悦、愤怒、欢欣)的同质性,也比「身体」层面可以在人际间产生较持久的认同感,只是心理层面的共同关系范围比较小,甚至仅局限在两个人的范围内。试想,当我们找到理想工作、考上理想科系,或是失去亲人的悲痛等心情,能够被友人了解甚至感同身受时,那种「被接纳」的连带关系,是可以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人重视的,亦即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
但无论是「身体」、「心理」或「社会」层面的人际关系,他们所能共同拥有的「共享物」都是现世生活中有限的事物,即便某些价值文化确实也可以持延续数千年,但是还是它们很难跳脱出历史的局限性,而进入「永恒」的境界。可能超越历史局限进入永恒的,只有宗教领域中谈的「灵魂」,也就是所谓的「心灵」。
在哲学里讨论「心灵」的知识,通常被称为「宇宙论」,也就是讨论宇宙和人类的起源、人类活着的目的、现今苦难的意义、未来死后的去处等等议题。所以当人们一同认同、实践某一个超越时空的生命理想时,他们的互动与连结关系便有可能跨越「现世」,而进入「彼世」的永恒。
写到这儿,我想起「空中英语教室」的片尾都会播放一首好听的歌:”A friend for life”。确实,能够在「现世」拥有一被子可以相互关爱、扶持、信赖的「一生的朋友」,确实令人感到欢兴;但若这样的友伴关系(包括亲人、夫妻、朋友、同学等等)可以无限延伸,让「现世」的关爱、扶持与信赖持续到「彼世」,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更值得我们追求与珍惜呢?
由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更可以理解为何许多人在「一夜情」关系过后,总会感到孤独、空虚。因为不少投入「一夜情」关系的人,都希望透过身体的接触,快速获取被接纳与受尊重的感觉,只是单靠「身体」的亲密接触,而没有「心理」、「社会」或「心灵」层面的交集,是很难产生稳固、持久且深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一夜情」双方期待甚高,所能产生的结果却十分浅薄的情况下,「期待落差」的失落感难以避免地只能让人们更加深陷孤独无助。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