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太平洋的书房》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跨过人际芥蒂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芥蒂,这芥蒂究竟从何而来呢?很明显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命经验都不一样,当然会型塑出的性格也就大相迳庭。

许多人认为在宗教环境里,就能够解决跨芥的问题,但很遗憾的,即便在团契甚或是教会里,我们仍旧不断看见新与旧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有时带来争吵、有时带来冷战、有时更带来分裂。我们期盼合一却忽略多元,想要让大家都一样,偏偏大家全都不一样,要跨芥,得先放弃我们熟悉的指导性原则,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空间,使人得以在这里感觉到舒服与自在,进而愿意做出改变。

在以弗所接棒的提摩太

以弗所教会新约的模范教会,由宣教士、辩才无碍及学识渊博的传道人亚波罗建立(使徒行传十八章24节)。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访这个年轻的基督教群体,与少数的信徒见面。

保罗原先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在会堂传讲,并教导上帝国的事,后来却因为士基瓦儿子的事情及低米丢为亚底米女神而因起的动乱(使徒行传十九章),三个月的时间变成又延长了两年多,建立了一个基督徒群体。后来,有一封书信就用了以弗所的名字出现。

保罗的许多书信,都是针对某些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而写,但在以弗所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于上帝的荣耀,以及对基督徒生命健康与成熟的思想。以弗所教会,几乎可以代表最美好、完整、健康的教会。

但,很遗憾的是,当提摩太承接以弗所教会的时候,他不是去享受一个舒适的事奉岗位。以弗所教会已经开始变得一团糟,好教会同样会变坏。罪人出现了,世界的文化逐渐渗入以弗所教会,正如同今天的教会同样受到世界文化的渗透。最苦恼的是,还是我们邀请文化进入教会的。提摩太所面对的挑战,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方式,自己对完全的渴望,自己对意义的追求,自己对美和重要性的渴慕,好创造出一种对上帝厌倦,只求满足于自己的宗教。

而我们,同样在这个时代中间接棒,服事并非舒适地躺在自己的圈子里,而是需要不断的跨出限制,与周遭的人事物对话。听见很多的基督徒分享:「感觉太多的信徒失去见证与传福音的热忱了,我觉得应该要怎么样怎么样帮助他们…」这时往往会有另一方的人附和着:「对阿,你看别的教会他们的信徒如何如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当这样的想法出现时,早已落入一种追求满足自己感觉的宗教了,我们不再对上帝的工作有热忱,也不再对身旁的人事物有负担。

提摩太的人物描述

在提摩太的经验中,他从未肩负起这样一个独立牧养教会的任务,过去的他,只需在保罗这位「明星」的光环下配搭服事即可。大约三十岁出头的年纪,要面对教会诸般的压力,加上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从保罗的书信中或多或少点出了提摩太胆怯的个性。「我儿阿,你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提摩太后书二章1节)这是保罗对他的鼓励,同时更告诉他「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做信徒的榜样」(提摩太前书四章12节),在在都说明了,提摩太性格上软弱的一面。

除了教会里的出现一些错误虚伪的教义之外,提摩太也得面对多元的会众所带来的各式各样不同的挑战――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诸多问题,还得建立新的教会组织,感觉都让提摩太有些焦头烂额。最重要的,还有前任牧者所带来无形中的压力。提摩太接续在保罗的后面,特别两人性格又是如此的不同,保罗个性横冲直撞,丝毫不畏惧与退让,提摩太刚好又颠倒过来,想必这种压力会让他感觉到喘不过气来。

有那么多一时半刻难以解决的难题,保罗并没有要求提摩太驳斥或揭穿以弗所错误的信仰观,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导和祷告。保罗期盼提摩太教导「纯正的话语」来对抗以弗所「世俗的空谈」,纯正的话语表明的是一种智慧的言语,但太多人习惯用世俗的空谈来教导与生活,致使着生活进入错误的方向。「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做一个经得起考验、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讲解真理的话。」(提摩太后书二章15节)以真实的教导及生活来对抗那些世俗的空谈,创造出一个使人得以自由转变的空间。

跨芥的契机

「至于你,你要持守所学习的和所确信的,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且知道你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在基督耶稣里的信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后书三章14~15节)跟谁――是唯一得到智慧的途径,所有智慧都是在关系中获得,没有比教会或者团契里更能够教导的场合,提摩太从跟随保罗与自小熟悉的圣经里习得了生命的智慧。同样的,我们也在教会或团契与牧者、弟兄姊妹的相处里,学习到了这份生命的智慧。

满足于世俗空谈及自我宗教的人无法体会这种深度的智慧,他们永远站在高处,看着身旁的人挣扎的往上爬,不伸出援手,仅仅躲在一旁讪笑。一团糟的教会或者团契常会带来这样一个危险的情况,令我们确信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与那些无能的人相比,我们是能干和有能力的。紧接着,我们的世界就从上帝那广大和自由的救恩,转向别人需要这个狭窄的处境,这个景况就是罪和无能遗留下来的结果。

提摩太没有受到这种限制影响,他承继保罗留下宝贵的遗产与许米乃、亚历山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自于他人,致使着他的牧养工作起步并不顺利,但他在其中学习着与群体一起受苦,植根在他们中间,关心与服事他们。从自以为的高处经历破碎,走入到充满问题的群体中间,这就是跨芥的契机,非靠着人的自主意识所能够决定,而是愿意单单顺服在基督的掌权底下,将基督的爱自由且真实的带入到群体中。

踏出跨芥的步伐

「你的都市性格那么强,在乡下真的待得习惯吗?」「当听到你们被派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时,我们都在想你们可以撑多久?」这是一些熟悉的老师或牧者对我发出过的声音,初要进入牧会工场,内心自然存在着许多担心与紧张,我如此的年轻,是否真能够带领那么多年长有不同社会经验的弟兄姊妹?习惯台北快节奏的思绪与生活模式,要如何适应偏远地区的慢活?

我们内心或许都有着对教会及团契的幻想,每逢主日的时候,大家能够很准时的在礼拜堂预备服事,全心等候着领受上帝的话语,礼拜完后,弟兄姊妹充满喜乐的分享,迫不及待的要将所领受的信息向未信主的人传讲。各个团契的同工都各司其职,同心合意的为着教会的事工努力。很遗憾的,这一幅图几乎不存在任何一间教会里面。站在讲台上时,我们会看见脸上挂着不情愿牌子的青少年呆若木鸡的坐在台下,也会看见五分钟过后开始进入梦乡的年长者,更会看见认真听讲,却总是挣扎于家庭及邻舍间,与人争吵不断的基督徒;当然,仍旧会有些认真寻求的信徒,愿意委身参与在各样的事奉中,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问题坐在台下,这就是我们服事的实况,同样的,也是提摩太服事的实况。

要跨芥,就得要先除去我们内心那幅完美无缺的图画,重新定睛观看这群弟兄姊妹的生命,我们仍旧有可能如同前述所说的基督徒,具批判性的指出教会里弟兄姊妹失去见证的软弱,但对教会或团契一点帮助都没有。

保罗告诉提摩太作为牧者最起初的任务:「我劝你,首先要为人人祈求、祷告、代求、感谢。」(提摩太前书二章1节)祷告不是藉由虔诚的行动来操控上帝满足自己的私欲,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相反的,是重新交出我们生命的主权,谦卑的让上帝来掌控一切,祷告带我们看见全新的图画,进而能学习到知足与感恩。

这幅新的图画是什么呢?脸上那些不情愿的青少年,谁又能说得准上帝何时在他的生命里动工,进而转变他的生命呢?坐五分钟就进入梦乡的年长者,其实在家里天天都失眠,来到礼拜堂里却给予了他一种稳妥,因此安然进入上帝的怀抱里。不断挣扎着的基督徒,何尝不是想要得着改变,好带领着他那未信主的家庭、邻舍一同来到教会呢?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说青少年非得要站在台上充满热情的唱歌,许多弟兄姊妹高声喊着哈利路亚,认真用熟悉的宗教语言祷告,呼求上帝,才叫做好基督徒呢?我们都需要跨芥,跨越内心那道自我满足的芥蒂,才能够看见生命的真实。

同样的语言

在教会与团契里,我们总是站在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很认真致力于团契的事务,期待描绘出一幅美好团契的图像;有的人不一定不认真,但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自己已经做的很好;有的人觉得团契只不过是众多忙碌事务中的一个选择而已;有的人只不过是路过,偶而进来走走,看看而已。或许还有更多种不同原因致使着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然而恐怕我们从未发现过,再不同的原因、态度,其实我们都表达着同一种语言――我们都在与上帝对话。

不要强逼那些对上帝挥拳的伙伴硬要与上帝握手,那只不过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宗教情操罢了。教会与团契,真正要做的,是「款待」每一个人。要跨芥,得先有真实的款待,天主教神学家卢云这样说:「款待,就是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陌生人可以进来,成为一个朋友,而非敌人。款待不是要改变人,而是提供他们空间,让改变可以出现。」期盼我们的教会与团契,能够因着我们共同学习款待的功课,创造出一个大家能够参与、改变的空间,使人与人的芥蒂非靠着权力与压迫而消除,而是自然而然的退居幕后了。

about 刘炳熹

【延伸阅读】:
爱的天使
被拍卖的女孩 A Girl to Be Sold
灵魂的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