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急涧山岚》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都会中的退省韵律与艺术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还记得1993年夏天,我从发展中的台北市飞到大都会的香港进修,神学院忙碌、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快就充塞了我的生活。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进入学校安排的静修营,我才有机会停下来,在离岛安静的营地整理压抑的离乡情愁。之后在神学院的退修会,有机会向来自瑞士的白基翰(Hans Ferdinand Bürki)博士学习操练默想圣经;同时张修齐博士介绍如何在退省中,操练安静与诵读圣言(Lectio Divina)。我渐渐被一个与神相遇的空间吸引,接下来的一学期,生活节奏不再是被迫滚动,而是慢慢建立一种在神面前停一停、想一想、再调整、再上路的生活韵律。

退省的韵律带来更新

毕业后,先生到德国进修,我们因而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海德堡住了九年,我在这中世纪的古城服事华人。我们夫妇常在研究与宣教事奉的冲刺景况中,开车南下到黑森林或阿尔卑斯山的湖区退修几日。在大自然的山水中散步,与神聊天,或是拿一本好书在草皮上望着蓝天品读。黄昏时,找个温馨的小店喝喝德国啤酒、谈谈近日心情。夜深时刻,则将一日的触动与感想整理在日记中。一个小周末常带来心灵更新与身体的休息,之后,回到各自努力的岗位,又可以充满活力地朝向下一阶段的生活。

因着这样的经验,我们尝试带着华人团契到大自然举行退修会。那些年间,我们与弟兄姐妹一同登上南德的楚格峰、跃入清澈的阿尔卑斯山大湖,也保留空间给个人在漫步中想想心事。没有邀约讲员的夜晚,一杯饮料随意在握,就能自由地谈论国事、家事与天下事,一同作梦也彼此代祷。海外的奋斗岁月中,游子赤热的心在单纯诚恳的交流中彼此取暖,也被圣灵之火燃起委身之爱。

退省的空间要用心安排

游学欧洲的中期,我从宣教士的生涯进入大学,进深灵修学方面的研究,在转折的寻求期间,多次到瑞士退省,使我能在艰难的抉择中,踏上一条全然未知的路径。改革宗的重镇苏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成为我个人退省的祷告场所,我常在教堂地牢的倾听室(Listening Room)学习聆听,学习分辨圣灵的声音与带领,时而沉闷、时而接受启迪之光照入。更常有的,是一种在神前等候的平静。在大教堂里,藉由聆听圣言与圣乐,并默观建筑内的雕刻与画像,我深感那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感动,有时只能用诗或绘画来阐述。这使我体会到,退省的空间并不是寂静无波,相反的,在人神相遇的时空,可以说是动静有时、高潮与低谷交织其间。刻意安排内外的空间,好向神开放,使我们的心灵更容易被神的真、善、美之光触动。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进修期间,每当我对所踏上的路感到迷茫时,特别喜欢到神学院附近几座教堂祷告,也参加不同的午间默想或黄昏的晚祷聚会。在简单的经文与音乐中,疲惫的心被引到神前,有时只是跪下,安静望着十架上的耶稣,整个心灵即进入单单仰赖他的安息。回顾那段完成博士学位的艰辛日子,许多奇妙的经验,都是伴随在教堂的无声祷告之后发生。

都会生活的挑战与都市心灵需要

回香港定居后,大环境是个商业的促销世界,不同的新产品每天都在召唤人们注意,处处都是商场包围的休闲空间。在游客川流不息的地铁,人人争先恐后。加上眼前看似永远做不完的工作与评鉴,使我醒悟,都会人的心灵长时间暴露在紧张与压力中,疲于奔命的日子叫正常,不停的被压迫就变成自然。这种气氛不单使我与先生更加怀念悠闲淡定的欧洲岁月,更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建构一种能在都会生活中保护心灵的生活方式。

为了做个健康的都会人,我们设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例如,过简朴生活、晚上尽量避免聚会与开会、对许多要求懂得说「不」、在接受自己的限制中忠心,最重要的是如何在每天的匆忙中,让心灵透气片刻,以及创造独处空间与神说说话。针对「寻求都会的静修空间」这议题,我曾经与其他老师,为延伸部学生开设书法灵修与静修课程,帮助他们建立忙碌中的日常退省习惯。而这几年我也常带领学生操练退省与静修,从中探索现实都会生活可行的退省模式。这当中,教会历史中丰富的灵修传统就成为我参考的重要资源。

退省对都会基督徒的意义

出埃及记三十一章16-17节与利未记二十三章3节,都强调安息日在神、人关系中的重要角色。首先,当人停止劳碌、专心敬拜供应我们一切所需的神,就可以更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劳碌态度与耕耘所得,认定他才是拥有与掌管一切的创造主。这种再认定的宣告使人清楚知道,自己只是受托者与蒙恩者;同时受提醒停止操控与压迫他者(包括人与动物并大地),转成感谢神透过他者对自己的款待与施恩。再者,安息日强调人要脱离依附受造物、从世界的评价中得释放、将人的心灵从不正确的依赖转向神,从他的爱中得自由。人的心灵被滋润与呵护后,才能再度涌现创意与活力,否则干涸的心结不出丰满的果子。

简而言之,退省是一种对倚靠自己,与倚赖受造物的脱勾(detachment),转向正确依赖神(attachment)的进程。为了进入这种转化生命的进程,许多灵修操练会强调自我省察、聆听圣灵指引、修正动机、转化渴望、再抉择,并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求荣耀神。为了养成这种退出忙碌的习惯,就得刻意安排环境与持守固定的时间。

安排退省空间的艺术

以下,我列出一些灵修团体编排退省操练的重要元素,并说明如何在都会退省中善用它们。

(1)时机适当:一些富有传统的灵修团体往往按照教会年历,在四季中进行不同主题的退省,例如圣诞节、大斋期、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都会基督徒的责任多重:有工作、教会与家庭等层面,而且要求都相对沉重,若能尽早将它排入年度计画,比较容易沟通与得到支持。

(2)环境舒适:很多静修营地都具有接待客旅的款待精神(hospitality),期待疲惫的天路客(pilgrim)在此被接待后,身心灵能重新得力,继续踏上信心的旅程(pilgrimage)。近年来,港台一些营地管理改善许多,简单却令人有安顿感的营舍不少,个人可按经济能力与喜好选择。

(3)放松与照顾身体:「先吃得饱,睡得饱,才能祷告得好。」这是退修营中常引用的一句话。若没有好的精神与体力,就不容易有清醒的头脑和心情与神相遇。通常,入营之初若能先做些运动或散步,帮助肌肉放松,有助于心灵的平静。

(4)运用周边设施:许多古老的修院设有苦路十四站的默想路径,帮助退省者跟着不同塑像默想基督言行。有些营地会有「明阵」1的设计,引导退省者反思自己的灵性历程。初学者需要有人说明与引导,若能配合灵修导师的辅导,更能帮助寻道者深度自觉。

(5)亲近大自然:许多静修营地座落在郊区或海边,大自然向默观者传颂神诸般的能力与同在,透过观看神的创造进而敬拜宇宙的创造者。离开城市的高楼与喧嚣,让清风拂面、虫鸣入耳,大自然帮助我们五官苏醒、心灵返璞归真。

(6)善用辅助材料:某些大宗派常编辑一些灵修材料、每日祷文与简短赞美诗供会众使用。近年坊间更出现个人省察、成长反思的退省材料,笔者建议初学者最好先与教会导师商讨后,再选择适于自己的辅助材料。

(7)参与礼仪与敬拜:许多静修营地都为退省者预备小型的晚祷聚会,参与者可以跪下或站着,重复唱些简单的诗歌,或有按手祷告或圣餐,使退省者透过礼仪与身体语言经历神的同在,在独处中同时有群体的扶持。

(8)写灵修笔记:记录灵修历程是许多灵修名着的由来,一些灵修大师写下他们与神的对话,记录神的带领与回应,引来历代回响。心得记录可帮助退省者清楚看到自己成长与挣扎的历程,在自己的故事中看见神的同在。

(9)接受灵程导师指引:在一些修道传统中,灵程指引导师(spiritual guide)是不可缺的退省条件。其实,这些导师在退省者的灵性成长中,更常扮演的是陪行者(companionship)的角色,他们与退省者一起分辨(discern)神在退省者中的作为与带领,使退省者更全然地回应神的呼召。

一个完整的退省若能同时运用这些要素当然最好,但是若有限制,则可弹性的使用其中几样。退省的安排艺术在于因时、因地、因人适切调整,以至能运用这些元素加强退省的深度。

「闭关」与「出关」的循环

在凡尘找到退省空间实非易事。笔者的生活紧凑而忙碌,为了维持每日的退省空间,我的午餐通常是一杯茶与一碟水果,闭上嘴巴、检视一个上午的活动,看看神有没有什么提醒,再为下午要应付的工作求恩,安息在神面前片刻。这种小小退省使我能停止输出感情,到神前支取新的灵力与心力。下班时刻,我会刻意绕道,多走一段路回家,自言自语似地跟神随意聊两句。每半年,我会约几位属灵女伴或独自找个适当地方,暂时脱离平日的工作与生活,安排几日退省。这种「闭关」与「出关」的循环模式,使许多入世灵修工作者持续在神的同在中得力。然而,这些安排的背后需要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持续。

在耶稣身上我们也看到这种退省的行动。他马不停蹄的事奉中,不时离开人群,独自一人向天父祷告。我们常因「排不出时间」而放弃退省或独处,若我们认识退省操练的重要,就会调整顺序,重新安排时间与空间。当我们从退省中得益,它就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件苦闷的「操练」。

附注

1.明阵(Labyrinth)是一种行走式默想。它是一个有关「完全」(wholeness)的古老记号。它将圆圈与螺旋的意象结合成一个有目的性的路径,呈现一种概念:一条通往我们自身内在并再度回到世界上的旅程。因此明阵长久以来被用来当成默想与祷告的工具之一,同时隐含了生活旅程的意义,也是一个神圣空间(sacred space)的记号。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延伸阅读】:
反向思考的艺术
《达文西密码》的信仰吊诡
《达文西密码》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