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育四集》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学习 不是「教了多少」决定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两百多位在高中第一线的校长与主任连署投书,呼吁将大学考招的时程延后。这反映出高中教学现场正积极展现对107新课纲的期待,希望多元选修课程能够不会受到学期中要准备推甄等申请工作的影响。若仔细比较与招联会初步想法有差异的地方,主要的在于以下两点:(1)开始招生流程的时间点,(2)应该先甄选还是先分科考试。

投书中建议学期结束后先考分科考试,再将此结果与学测资料并学习历程一起用于甄选,若有缺额再分发。其好处是让高中的课程完整,申请过程单纯,符合许多学校老师或家长的期待。但问题是,这样看似切割简化的过程,恐怕反使新课纲适性学习的理想完全失败。原因如下:

一、由于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有分科成绩才能参加甄选,这必使得「所有学生」在高三下都在准备大考。此时不管选修课程多精彩也都无法发挥效果,反而使一些本来不需要准备考试的学生都被拉进来。这种以考试要胁学生坐在教室的方式是无法产生适性与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若分科考试完才甄选,这时学习历程即使有固定的比重,多数的大学教授还是会由学测与分科的分数来决定入学。同时也会有学生多考几科来增加机会。毕竟大考分数摆在眼前,谁又会在乎过往的努力?而这种便宜行事的情形会因为大学端需要在暑假期间办理而更容易发生,使两方都更依赖分数而非学习历程。

三、即使十多年前甄选入学的学生比例仍少(包括繁星推荐)的时候,在大学中的表现就已经比那些高中读得完整的指考生更优秀。这显示不是「先选先赢」的结果,而是代表学习成就并不是由「教师教了多少」来决定,反而是决定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后者正是适性教育与自主学习所最需要保护的。

四、因此目前大学生程度的低落并不是因为没有完整学习,而是因为没有好的配套课程来帮助这些学生调整心态与读书方法。笔者一直认为高中的「完整学习」应该包含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的规划与时间管理等。这些在学期中预备甄选时就是最好的教学机会。如果是暑假才进行申请,那时谁来帮助我们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向?最后还是会回到按照父母或他人眼中的校系排名来填志愿。

因此,笔者虽然赞成叶炳成老师所说,大学端过去过度依赖大考的数来标定学生的好坏,而这次使用学习历程的方式就是帮助大学端能对此有所改进。但是「先考后招」的方式反而会对此制度的设计精神产生严重的破坏,压缩学生自我探索的时间(连转换心情的暑假都没有了),实在需要再仔细评估。

◎作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本文发表于2/7/217联合报民意论坛


图片提供/123RF

【延伸阅读】:
如何分辨真假新闻?
不上大学也可以活着吗?
仲彦家暴案看见的纠结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