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答问》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中美日韩圣餐大探索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耶稣)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加福音22:19)

And he took bread, gave thanks, and broke it, and gave it to them, saying, “This is my body given for you;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Luke 22:19)

또 떡을 가져 감사기도하시고 떼어 그들에게 주시며 이르시되 `이것은 너희를 위하여 주는 내몸이라 너희가 이를 행하여 나를 기념하라!' 하시고(누가복음22:19)

またパンを取り、感谢してこれをさき、弟子たちに与えて言われた、「これは、あなたがたのために与えるわたしのからだである。わたしを记念するため、このように行いなさい」。(ルカによる福音书 22:19)

复活节已经来临,寒冬过去,迎来满是生命活力的春天。

二千多年前的那个晚上,耶稣与门徒们一起度过最后的逾越节晚餐,并设立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圣餐,而后毅然走向预定好的十架之路。在进行圣餐时,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加福音22:19)因此,世界各地的教会都会固定举行圣餐,纪念基督为我们的受难。

除了台湾的教会外,我曾在几个不同国家的教会里领过圣餐。美国、韩国是我住过时间比较长的国家,在那里领过很多次圣餐;就连去其他国家旅行时遇上安息日,我也会特地找当地教会聚会、领圣餐,享受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情境里的圣徒合一。

在参加过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圣餐仪式后,因为接触了几个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经,我开始对不同语言的圣经版本如何翻译圣餐感到好奇。特别是在读了韩文圣经之后,发现耶稣祝谢之后分给门徒的食物被翻译成「糕」(韩语里的dok,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米制品),感到相当新奇;在我想像中的圣餐饼,是怎么都跟韩式年糕扯不上关系的。因此,我开始思考当初翻译圣经的学者们,究竟是用甚么样的语言、在甚么样的文化脉络里,诠释圣餐与圣餐饼的意义。

台湾很多教会在圣餐时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无酵饼;有些教会用的是工厂生产的小圆饼,有些教会则是自己烘培制做无酵饼。我不是圣经专家,所知有限,不过我猜想,早期以色列人当成主食的饼,可能跟现在以色列人吃的饼(pitta)相距不远,是一种像包油条用的烧饼一样、薄薄的口袋型面包。在中文圣经中说,耶稣拿起「饼」祝谢了,让我联想到的还蛮接近这样的意象,只不过,这样的意象距离住在台湾的我们来说有点遥远就是了,毕竟我们是以米食为主的文化,面食是后来才渐渐普及起来的。

在美国时,我聚会的美国教会领圣餐方式略有不同。我所聚会过的台湾教会、美国的华人教会、以及韩国教会,在牧师祝谢过后,是由长老、执事协助分发圣餐饼与葡萄酒(汁)。我的美国教会则是在礼拜堂前后各摆放了一张桌子,提供了米与麦二种面包,因为美国人有过敏问题的人很多,有人对米过敏,有人对麦过敏,所以教会就准备了两种面包。大家各自祷告之后,自己去圣餐桌旁,自己擘面包吃、拿葡萄汁喝。我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好像也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那一面。美国的教会太多,我只去过那么几间,所以我的经验也只是个人的经验而已,不能代表美国教会文化。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英文圣经里把圣餐中吃的食物翻译为「面包」(bread),其实完全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是「日用的饮食」。

日文圣经中用的也是「面包」(パン, 念成pan)这个词。日文的パン是借自葡萄牙语pão的外来词,因为当时面包是跟着葡萄牙宣教士传入日本的。虽然面包传入日本的年代很早,在江户时代(1600~1868)却并未盛行,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初日本反基督教情绪高涨,而面包与基督教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人们普遍回避这种食物。到了明治时代(1868~1912),面包在日本才开始逐渐被接受。

有一说法是那时军人因为饮食中缺乏维他命B1而患脚气病,当时一位受雇日本的德国医生迪奥多・霍夫曼(Theodor Eduard Hoffmann)建议多吃全谷面包来补充维他命B,面包因此在军队中变成常吃的食物。不过,当时很多人担心接受这种外来的食物,会对日本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还有人鼓吹「面包亡国论」,想要阻止吃面包这股风潮,没想到现在日本却成为面包大国。

在韩文圣经里,将圣餐里吃的东西翻译为「糕」(dok)。韩国人跟台湾人一样,都是在被日本殖民之后才开始接触这种西方食品,所以早期的台湾人跟韩国人都沿用日文的用法,称这种西式面包为pan。韩国也是以米食为主的文化,当初在翻译韩文圣经时,韩国还未被日本殖民,面包也还未传入韩国,因此,当初翻译韩文圣经的人,大概是选用了最符合当时韩国文化的概念,翻译成「糕」;糕在韩国文化里是非常重要、具有象徵意义的食物。

韩国人在最重要的节日里都必须吃糕,过新年吃年糕汤,结婚吃糕、生日吃糕,搬家时拿糕去问候、分送邻居,辣炒年糕更是大家小巷都有的人气小吃。我的韩国教会在复活节时,每个人除了复活节彩蛋之外,还多拿到一块糕。然而在当代韩文圣经译本里,大概因为现在面包已经非常普及,所以把圣餐时的「糕」(dok)改翻译为「面包」(pan)。

我常在想,当初这些翻译圣经的学者,一定用尽心思、绞尽脑筋,死了不少脑细胞,努力在不同文化脉络下,尽量用当地人可以体会的概念,把圣经里的这些珍贵启示传达给不同的民族。而圣经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用不同语言所翻译出来的结果,会不会带给当地人不一样的想法与感受呢?对以米饭为主食的台湾人来说,中文圣经里翻译的「饼」是个遥远的概念,不过对于住在中国华北的人来说,面食却是再平常也不过的日常饮食。

对于日本人来说,在日语语境里翻译出来的「面包」(pan),很明显地就是个外来的东西,不是日本文化里固有的食物;会不会因此对日本人来说,基督信仰也像面包一样,始终是外来物,而无法融入日本的文化传统之中?然而对于韩国人来说,「糕」(dok)却是特别的、珍贵的食品,是与喜庆、宴席相关连的食物。会不会因此在以圣餐纪念基督之时,也自然而然地加添了一股宴席的欢欣与珍惜之情?

圣餐有五项重要的意义,分别是纪念、筵席、赦罪、合一和盼望。耶稣说他是「生命的粮」,在圣餐中我们所领受的,就是这「生命的粮」,就像是我们每天所吃的主食一样,是维持生命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可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隔阂,要如何把这些重要的真理、恰当地传达给不同文化情境里的人们,真的需要耗费很多心力,更需要圣灵赐下智慧与带领。

光是圣餐吃甚么的圣经翻译,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就有这么多的差异与障碍,更不用说文化差异与隔阂所带给人们的其他痛苦了。然而感谢神,正是因为基督为我们这些各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受死,这样的爱弥补了各种差异所带来的隔阂,使我们得以合而为一。想想将来在天国里,大家一起享用圣餐,所有来自「各族、各方、各民、各国」(启示录5章9节)、由基督宝血买赎的人都要聚集在一起。有一天,所有属乎神的子民,将在合一与喜乐的景象中,与神同席而坐。到那时,究竟圣经怎么翻译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已经亲身参与了这场宇宙中最盛大的宴席。

【延伸阅读】:
宗派合一,从圣经开始
「上帝,为什么?」―― 黑人,苦难,恶
中文圣经译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