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守护者》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青少年约会暴力为何不减反增?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俗称「恐怖情人条款」的家庭暴力防治法63条之1,于去(105)年2月4日正式实施,至今已届满1年,即使是非家庭关系或没有同居事实的亲密伴侣,被害人也可以向法院声请民事保护令,然而农历年后至今,恐怖情人情杀案几乎以一天一件的速度发生,而且残忍程度一件比一件令人咋舌,年龄也下降,为何青少年恐怖情人不减反增?原因何在?


励馨召开记者会指出,青少年约会暴力服务在国内刚起步,服务被放在家暴中心,相较于婚姻暴力,很容易被忽略,而且青少年个案多元,包括多元性别,如流性恋、同志及跨性别,求助对象可能双方互为加害人,重复受暴机会很大。很遗憾政府没有对青少年约会暴力实际投入资源,政府若可以提早在青少年发生约会暴力时就介入,可以有效阻止再发生率,避免重复受暴,也可预防未来的婚姻暴力。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婚姻暴力受害者,在约会期间就是受暴者。

另外,高达五成的高中生曾经遭受到约会暴力。令人担心的是,未成年人面临约会暴力常误以为那就是爱,并且以为时间久了就会改变,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而且青少年约会暴力在爱情神话以及好女孩、酷男孩的迷思下,主动求助的意愿很低,而且有重复受暴的情形发生!


台大社工系教授沈琼桃(2013)在其大专青年的约会暴力经验与因应策略初探研究调查发现,有59%大专青年在过去一年有受暴经验,包括肢体、精神及性暴力,其中以精神暴力占最多有55.5%。而在施暴经验调查,发现有62.4%大专青年在过去一年有施暴经验,而研究参与者自述其既有受暴也有施暴的经验竟达56.7%。


励馨在青少年约会暴力服务分析发现,就年龄层而言,青少年约会暴力以16-24岁居多;在性别方面,以多元性别居多;在危险时间方面,青少年约会暴力在交往期间居多,但分手前后属高危险期。在暴力样态上,青少年约会暴力以高压控管较多(年龄差距太大会有经济控管),通常较短期,态样多元,多发生在网路、通讯软体、亲友间。


因应方式上,青少年约会暴力大多找朋友纾解,认为分手就好,而且互为相对人比较多,甚至认为不需求助;在辅导可行性或预防暴力上,青少年约会暴力可辅导性较高,预防进入重复暴力的可能性高。对于互为相对人的当事人,励馨认为,同时可服务,并扩大为到家人,且可进行亲子/家庭议题的协助。


以励馨台中分事务所青少年约会暴力服务方为例,在「性倾向」部分,异性恋者占87%,同性恋者占7%,流性恋者占6%;在「居住型态」方面,与父母同住为多数占40%,其次为与祖父母同住、与施暴者同住,各占20%,再次之则为与亲友同住或独自居住,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童年创伤经验」,发现其中曾有目睹暴力经验、遭受性侵害经验者,各占27%,另有6%为家内性侵害被害人。


而「暴力类型」以精神暴力为主者占60%,遭受肢体暴力者为27%,遭受性暴力者占7%,合并精神与肢体暴力占6%;「约会暴力的样态」以交往关系中为主要占87%,其它13%则为分手暴力;在「暴力事件的角色」中可以看到,服务对象为被害人者占60%,为施暴者占20%,两造互为被害人则占13%,另有7%因尚未能厘清实际样态而未分类。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青少年约会暴力跳脱以往暴力事件女性被害人的形象,服务对象里的被害人有将近15%为男性,而加害人则有80%为女性,另有13%与伴侣互为加害及被害的角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伴侣互为加害及被害的角色,在关系里更易展现明显的暴力循环样态,在服务的推展上,也比单一加害者或受害者更不容易。而在分手暴力的型态里则以男性加害人为主,主要呈现的模式为跟踪、电话简讯骚扰、网路平台讯息攻击。


在台南分事务所的案例中,主要服务方向为情绪虐待与高压控制,所有案例中男性占6%,女性占94%;16-24岁的比例占39%,异性恋性倾向占85%,多元性别性倾向占15%。异性恋个案在发生约会暴力时,有较多非正式资源可以运用,可告知朋友、家人关于自己在恋爱中的处境。然而多元性别个案除非已向家人、朋友出柜,否则很难运用非正式资源,即使有可用的正式资源可以使用,如:学辅中心、113专线,但仍会担心遇到不适任的助人工作者而抱持观望的态度,因此在亲密关系暴力中更形弱势。


在励馨社工的实际服务案例中,发现青少年约会暴力以高压控管为特色,初期常以爱之名为之,包括要求知道对方的一切生活细节,到哪裏都要用手机打卡,甚至控制对方的食衣住行,样样都要过问,甚至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控制威胁对方等;也有人利用帮对方保管打工所赚的钱来对对方进行经济控制。


励馨呼吁,社会应该对多元性别去污名化,让他们不需要再躲在黑暗角落,而学校也不应该歧视多元性别的学生,要用开放的心胸鼓励青少年求助,或让专业单位进驻;另外学校也应该落实情感教育,培养青少年在亲密关系中互相尊重的态度,或开辟情感教育社团,透过同侪教育协助青少年处理约会暴力或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另外,励馨也呼吁家长和学校,青少年正是探索亲密关系的年纪,家长和学校应该抱持开放的态度和青少年讨论相关事宜,而非视而不见或禁止,这只会让孩子将恋情地下化,遇到事情也不求助,更容易酿成悲剧。最后,因为网路盛行,励馨发现网路权控的案例增加,有些分手后的男方在脸书上书写「分手日记」,并和双方的朋友讨论,对女方形成莫大压力,因此励馨也呼吁青少年,尊重他人隐私,不要在网路上过度曝露自己或他人的隐私。此外,由于青少年同侪的从众行为特别显着,励馨也呼吁青少年同侪勿助长这种透过人际压力去伤害他人的行为。

本专栏与励馨基金会 合作。

【延伸阅读】:
另类情人节
婚姻就像葡萄酒,越陈越香
订制别人前,先订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