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憩》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与画对谈—伫立在林布兰特的「复活」之前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观看林布兰特的画作,不论从何种角度脉络,似乎都会成为一种特殊的心灵之旅。

  毫无例外的,每当谈到林布兰特的画,人们总是会说,他刻画了一种「灵魂」。当代人通常不太喜欢「灵魂」这样过度抽象的描述,总是希望可以具体客观些。尤其是林布兰特又总是画圣经故事,一如此说很难不给人宗教褒扬的联想。

  然而正如房龙在其所着的《林布兰传》所言:『我不喜欢用「灵魂」一辞,但找不到一个适当的辞来形容我所要讲的,所以当我看见一个应该是无生命(只不过是画布涂上颜料)而却有生命的物体时,我只得相信「死」与「活」并不如我以前所想的。』

  画家活在宗教艺术主题正在逐渐式微的荷兰,宗教战争刚过,做为一个最早期,充满资本主义精神的国家,这里富裕且满是商机,每个人几乎都有能力拥有一幅肖像画,或者在家中摆上一幅静物画或风景画。然而画家起伏一生中画的最多的永远是圣经故事,和他自己,彷佛他人正要安适悠闲的举杯对饮,他却坚持要挖掘出可以穿透历史的重量。

  知道了画家的这种「特异」,站立在他的画作面前,便会产生另一种驻足沈思。

  (复活)这幅画作完成在一六三零年代。若是文艺复兴时期,通常会强调这个主题所带来的光荣与绝对胜利,不过显然此时画家想表达的不仅是获胜的标示,还有在精神上「超越」了的动态。

  画面正中一个衣服洁白如雪的天使自天而降,一手掀起石盖,他的翅膀和光芒宛如闪电光照,并且和暗中的耶稣连结成一体。耶稣手攀在棺木边缘,他正从沈睡中苏醒。「这人复活了!」复活的如此平凡却又摇撼。做为光源主体的天使与耶稣表情动作都平和彷若静止,周围看守的兵丁们却无不被震动的翻滚、惊慌。

  一切正如圣经所言:「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使者从天上下来,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他的相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看守的就因他吓得浑身乱战,甚至和死人一样。」(马太福音28:2∼4)两方动作的落差造成了情绪上的流动,在一静一动之间,由死到生,画家想表达「复活」这一瞬间所具有的强大能量,已不言而喻。

  从姿势到情绪、性格已至于整体氛围的动态流动,是巴洛克艺术在绘画上的独特突破,但会专注将之灌注到精神层面,似乎还是画家个人创作心灵的关怀。

  而且不仅于此。

  (复活)一画其实是画家为荷兰总督所画一系列宗教连画当中的一幅。这几幅分别为〈抬起十架〉、〈卸下十架〉、〈入坟〉、〈复活〉、〈升天〉,都取材自耶稣受难的重大事件。




  将这一系列的画作一字排开,我们才更恍然发现,画家思考的不仅是单独历史事件的瞬间,还想衔接一连串的瞬间,将动态延伸到了画布之外。或许该说,画家思考的是整个十字架事件。

  耶稣的受难与复活当然是这整个事件的核心,因此耶稣本身也是唯一而绝对的光源。但更让人关注的更每个时刻中围绕耶稣周围的人们,那些设计将耶稣钉十字架的宗教领袖在其中,那个宁可讨众人喜欢的罗马官员彼拉多、那群吵着要钉耶稣的无理群众、母亲、朋友、门徒,爱这人与不爱这人的,都在其中。

  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内心感受了什么?冷漠、无动于衷、哀伤、惊慌、或者惊叹,画家关注思考了每一种反应与情绪,因为是这些人,才造成了十字架事件,也因为是这些人,让这个事件的意义不是一个个人的,英雄式的自我牺牲。  

  以受难为始,以盼望做终,我们观看耶稣被抬起、卸下、入坟、复活,然后在与众人一同仰望中的(升天)明白了,整个十字架事件背后,最终为的是成就永恒的「救赎」,这个人的到来,是为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做为众人中的一员,林布兰特透过这一系列的画作,驻足在十字架事件前,静默沈思后呈现出了今日即使我们不全盘了解基督教信仰,也能够感受到的深度 。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