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语心乡》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自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不知是好是坏,是祸是福,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恋」。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写过一本名叫《美少年格雷的画像》的小说,把自恋的现象形容得淋漓尽致。格雷是一个非常俊美的青年男子,在中国人的眼光中可能是一个貌似潘安的男人。起初,他的品性与容貌一样的美善。他十分仁慈及关心别人。他的容貌后来被一个画家绘画在一幅油画上,这一幅人像画亦被当时上流社会的亨利爵士所赏识。

  后来这一位亨利爵士用引诱这位少年人,使他认为自己的俊美容貌是自我价值的所在。亨利爵士甚至令格雷相信人生的责任及意义在于保持这种外表的容貌,方法是不让强烈的情感来打扰精神上的安静和伤害身体外表。但人生又如何能摆脱时间的冲击呢?格雷开始担忧自己的外表,他认为画像中的美少年能够保持青春及容光焕发,而自己却不断地老化及衰竭;格雷愿望自己能够与画像中的主角转换位置。格雷的故事便因这个愿望而产生。

  随着日子过去,格雷的外表容貌不但没有改变,五十岁的他仍然保持着二十岁青春。他的秘密在于那一幅画像,画布的人像却变得丑恶和可怕。格雷用他的精神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他用俊美的容貌引诱女性,然后抛弃她们。他曾经与一位歌剧女演员订婚,但很快地解除婚约,那位少女伤心之下自杀身亡。格雷没因而感后悔,还怪责那少女自私。

  自此格雷没有勇气观看画布上的人像,他没有勇气面对人生,更加不敢面对现实的自我。知道画布上秘密的还有亨利爵士和画的原作者贝索。当画家贝索要求再一次观看画布上的人像时候,格雷把画家杀了。最后,格雷在自己的好奇心的煎熬下,悄悄地进入密室,揭开画布,骇然发现画布上的人像是那么凶恶、丑陋及衰老,格雷在呕心及惊恐下用尖刀狂挥摧毁画布上的人像。第二天,有人发现格雷暴毙在画像旁,锋利的尖刀刺入他自己心脏,他的脸面是极衰老及受尽折磨的样子。

  王尔德笔下的美少年格雷,便是一个人拥有强烈自恋倾向的写照。表面看,自恋性倾向的人好像把价值定位在仪容上。但其实他们的价值是定位在外在的、透过感官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这种外在的价值定位,作用在于弥补(补偿)内心世界一种深重的羞耻自卑感。外在的自我形象夸大美化,来遮掩内心世界那种自觉的丑陋。这一个现象好比一个人患上盲肠炎,盲肠发炎甚至腐坏而至引发急性腹膜炎,这个病人经历腹部的剧痛,却只用止痛剂减低痛楚。当然止痛剂可以暂时减轻痛楚,但没把含脓的部分切除,最后细菌蔓延至全身而毒发身亡。

  心灵的羞耻自卑感便是我们深层发炎及含脓现象,我们经常用外在的一些止痛剂来暂时麻醉及止息心灵创伤引起的痛楚。

  自恋性倾向的人还有另外一个特徵,就是他们外在表现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真实的感受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常人不会容易触摸到或感应到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这也难怪,很多时候这些人也不会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早已经惯性地麻木了自己的真正感受。

  这种对情感的麻木,制造了在人际关系的问题,因为他们与人交往只流于表面。而建立深切的友谊,必须要真情流露,这种真实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可是拥有自恋倾向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封闭的,他们与人交往是客客气气,恭恭敬敬,这并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而是经过刻意粉饰,也许是群体的游戏规则,是社会要求「应该」有的形象。当我们与这些人相处,我们就会有一种空泛的感觉,所谓的虚有其表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这个缺乏对人性心灵深度敏锐的知觉,他们对旁人的感受或者痛苦视若无睹,我们也许会感觉他们冷酷无情,这种缺乏「同理心」,是拥有自恋倾向的人的首要特徵。

  有一对夫妇的孩子非常反叛,太太埋怨丈夫没有好好地教他尊重他人。这位丈夫非常被动、柔弱,而太太终日罗嗦诸多要求。所以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容易商量的好父亲,妈妈却是要求甚多的麻烦人。这孩子曾公开地在图画里把母亲绘画成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这位父亲明知孩子对母亲有这么尖刻的批评,不但没有严峻地矫正孩子,还推卸责任:「这图画不是我叫他画的!」这是一种纵容行动,他不单没有感受到太太内心被伤害的感觉,更加不去感受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激愤,反而继续加强孩子的反叛。这反叛的孩子,是变相的成为了父亲向母亲的心灵攻击的打手,是父亲一种借刀杀人的手段。

  这种缺乏心灵深度的空洞人,令我回忆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T.S. Eliot)充满预言性的诗句:「我们是空洞的人,我们也是塞住的人。互相倚傍着,头颅被野草填满了。当我们带着干竭的声音,彼此微声的呼唤,都是死寂及缺乏意义的。」

about 【戏语心乡】专栏主要写手:张吴国仪

【延伸阅读】: